文正又徐徐而言:“義倉為民辦糧倉,由官府督辦而縣中有德行威望之人施行。可分為義倉和社倉,義倉為縣城中設置倉廩;社倉則設於鄉亭之間(漢製是十裏一亭,十亭一鄉)。豐年則儲糧備荒,令民間每於夏、秋收糧之時每戶出粟麥一石為限,田地多者則多出,以備凶年。今次流民之難,若我縣有義倉相助,則可不必動用官倉,且義倉更可平抑縣中糧價,使糧商不能趁糧荒而要挾官府、傷害百姓。”
聽到此處,楊懿和朱鉉感同身受,竟同時喊了一聲:“好!”那楊懿更是激動的來回踱步,思忖再三後下定決心采納文正之言,遂問:“文正三策,我等拜服,你隻說如何施行。”
文正於此三事謀劃已久,心內早有成見,“朱鉉負責安置流民,此事為三事之首,需馬上布置;夏收之後則可開始籌建義倉;待秋糧下來,我等再籌集一些錢糧,舉全縣之力築堰開塘,兩年之內水利諸事皆可完畢。”
楊懿點頭稱是,又有些不放心朱鉉,遂言:“朱鉉年輕,我再派陳紀一起負責流民事宜;籌建義倉可由我出麵與士紳大戶周旋;文正專一準備築堰開塘,秋收之後勞力以徭役代賦稅全麵展開水利諸事。”
文正見楊懿要將興修水利之事交給自己,趕忙推辭:“大人實在高看在下了,此事非王元瑋不能辦。我於其後調運糧草,統籌民力。”
楊懿不禁搖頭:“王元瑋現為戴罪之身,羈押在太守處,此事恐怕不好辦。”
文正卻堅持要王元瑋主持水利之事,否則種種謀劃皆為紙上談兵。楊懿隻得勉強答應去找太守商量,命他二人先回去準備其他事宜。朱鉉又請楊懿應允,在流民中招募一千兵士,協助管理流民,防備山匪和於越族人侵襲。
那陳紀本是循吏出身,於民政方麵頗為熟悉,且早就有心安置流民,因此甚是賣力,朱鉉便將大部分事宜交與他處理,自己則專心招募、訓練士卒。其間,命人大量購買書籍,一有空閑便拉了張欒一起研讀。
起先他二人還是興致盎然,越到後來便漸感讀書之困難。一篇文章中竟有數十處不知其意,慢慢也就興趣索然。張欒也要忙於商鋪中事,便不再陪朱鉉讀書,朱鉉隻得再去找文正求教。
文正聽聞,安慰朱鉉:“讀書講究由簡入繁循序漸進,尤要有恒心和毅力,兄弟莫怕辛苦,否則前功盡棄豈不可惜。”
朱鉉歎曰:“我自幼習武並不怕苦,識字之書也讀過幾本,卻從不似現在這般如無著力之處。”
文正嗬嗬笑道:“讀書者先養氣,氣定神閑則九竅通,竅通則讀書能舉一反三,博覽群書而不嫌其繁瑣複雜。”
朱鉉聽到此處,已是雲山霧罩不知所以,近乎哀求:“隻請先生教我。”文正無奈,思忖良久方說:“我所涉獵不足以教你,唯有陳平學富五車,才高八鬥,所學甚廣,你可求教於他。”朱鉉聽到後一拍腦門,自己怎麼忘記了這個‘小張良’了。翌日便向楊懿推薦陳紀全權負責流民事宜,要雷家兄弟負責招募、訓練士卒,自己隻身前往句張縣去找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