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管她,她帶我兒子回娘家過年了。來來來,喝酒喝酒。”
兩人在不住地勸酒中,喝完了八瓶紅酒,趙淼林乘著酒興,拉著沈濤來到別墅的庭院中:“沈兄弟,你看我耍幾套拳,指點指點我啊!”
也不理沈濤有沒有答應,顧自己練了起來。
呦,胖子耍的是八極拳啊!沈濤見趙淼林拳風剛猛,兩腳踏地有力,不禁點了點頭。
“八極” 全稱“開門八極拳”。稱“開門”者,取其以六種開法(六大開)作為技法核心、破開對方門戶(防守架子)之意。稱“八極”者,係沿用古代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的說法,寓“八方極運”之意。
八極拳以其剛勁、樸實、動作迅猛的獨特風格流傳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稱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開門八極”、“開拳”等。但近代根據其發勁可達四麵八方極遠之處的特點,以“八極”二字定名。
北方稱武術為把式、八式。八極的意義在於勉勵門內弟子要將八(把)式練到極高的境界。另外八極的訓練講求頭、肩、肘、手、尾、胯、膝、足八各部位的應用。所以八極之名是要求本門弟子將這八個部位的功能發揮到極致。在漢朝劉安寫的《淮南子》裏記載:“九州之外有八寅,八寅之外有八紘,八紘之外有八極。”這裏八極代表了極遠之處。八極拳之名也是要本門弟子將八極拳的勁道練到極遠之境。意為發勁可達四麵八方極遠之處。其動作樸實簡潔,剛猛脆烈,多震腳發勁動作。發源於山東省慶雲縣,後傳於河北滄州,為地方拳種,創始者為清朝初年的慶雲吳鍾,慶雲後莊科村是八極拳的發源地。清末時,因黃四海、李書文等人而聞名中國。
八極拳以頭足為乾坤,肩膝肘胯為四方,手臂前後兩相對,丹田抱元在中央為創門之意。以意領氣,以氣摧力,三盤六點內外合一,氣勢磅礴,八方發力通身是眼,渾身是手,動則變,變則化,化則靈,其妙無窮。八極拳非常注重攻防技術的練習。在用法上講究\"挨、膀、擠、靠\",見縫插針,有隙即鑽,不招不架,見招打招。
八極拳屬於短打拳法、其動作極為剛猛。在技擊手法上講求寸截寸拿、硬打硬開。真正具有一般所述挨、幫、擠、靠、崩、撼之特點。發力於腳跟,行於腰際,貫手指尖,故暴發力極大、極富有技擊之特色。由於八極拳動作剛勁、樸實無華、發力爆猛、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腳震九州”之勢。因此有“文有太極安天下,武有八極定乾坤”之說。
八極拳聞名於其剛猛暴烈的拳風,同時也聞名於其進身靠打的招式。絕招“貼山靠”便是其中翹楚。八極弟子們習練“貼山靠”時,常常會用自己的身體去靠牆、靠樹、靠樁,可想而知其威力之大。貼山靠在進招之時的關鍵就是進身,以“打人如親吻”的距離接近對手,用肩部撞擊對方。其看似以肩部為發力點,實則結合了腰胯部的扭轉力,合全身之力向對方靠去,給人極大的傷害,將人摔倒。“開門出手,六力合一”,六大開之勁力,在八極拳的“貼山靠”上麵,展現的淋漓盡致。而下盤功夫中,“搓踢”是八極拳重要的腿法之一。八極拳講究“行步如趟泥,腳不過膝”。而搓踢正是這種步法的體現,他要求踢擊時攻擊點落於對手的膝關節以下,尤其是足部。因此搓踢雖不如其他的腿法有殺傷力,但是卻意在用踢絆破壞對手的腳下重心,用不強的勁力巧妙的達到擊倒對方的效果。
此外,八極拳是非常講求實戰、打練結合的拳種之一,猛起硬落、硬開對方之門,連連進發是八極拳技擊中的最大特色。它具有很強的實戰價值,部隊、武警中操練的擒拿、背摔、格鬥等,都吸收了八極拳的某些特點。
趙淼林耍的八極拳是偏向古樸、莊重、實用的“霍氏八極拳”,沈濤見他也有幾分功底,隻是對於力量的掌握並不純熟,故而在招式的銜接方麵並不流暢,而且收招時手腳的配合也不到位。唉,一句話,身體協調性能不夠強!
趙淼林一個套路打完,已是滿身大汗:“師父,不,沈兄弟,你看我打的怎樣?”
沈濤脫下外套,隨手丟在一旁:“你練的是霍氏八極,對吧?”
趙淼林見沈濤都動手的意思,急忙上前拿起衣服,恭敬地說道:“是啊,這是我練的最好的啦。”
沈濤笑道:“你別這樣啊,在旁邊休息一會,看我打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