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消失的愛人》的敘事策略研究(3 / 3)

之後影片進入長達五秒鍾的黑屏,出現字幕“現在我死了,我就更開心”。接著屏幕上出現艾米駕車飛馳的圖像,便推翻了之前艾米日記中關於丈夫尼克殺妻的敘述,讓人們在反複推敲和印證中明白原來是她一步一步引誘著無知的丈夫陷入了謀殺妻子的罪名之中,讓觀眾突然恍然大悟但馬上又陷入另一個迷霧中。此時影片關於艾米日記這條敘事線索變為以艾米失蹤後時間線索展開,與同樣以時間線索敘述的主線相互補充,相當於平行蒙太奇。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此時艾米這條線索從7月5日失蹤後10小時開始敘述,而主敘事線已經發展到7月8號尼克打開倉庫拿出潘奇與朱迪木偶。這打破了由固有的線性結構所帶來的傳統時空向度,創造了一種時間上的錯亂以及空間上的多點透視。兩條敘事線在時間上交彙於7月12日(即失蹤後第七天)後又繼續發展,直到艾米身穿睡衣滿身鮮血地出現在尼克和大眾媒體麵前,敘事由雙線轉入單線講述艾米回到尼克身邊以後二人的生活。觀眾觀看之後,對於艾米和尼克這對“好萊塢式”夫妻間的愛情有自己的思索與考量,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不是從單一角度來闡釋和下定論,這種不同尋常的線性敘事結構不僅豐富了電影的故事性和意義,而且給觀眾帶來新的觀影體驗和很強的參與感。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它變換的雙線結構亦是此部影片的成功所在。

三、結語

綜上所述,《消失的愛人》敘事方麵的成功一方麵在於,影片打破了固定單一的敘事視角,靈活的運用各種聚焦方式並不斷地變換焦點;另一方麵采用雙線敘事結構交織敘述,並在中途改變副敘事線,造成撲朔迷離的敘事效果,使影片的內涵更加豐富。這兩方麵雖使觀眾在觀影時投入更多精力,卻讓觀者在對影片故事情節不斷下結論、推翻與重新下結論的過程中自得其樂,從而引發觀者強烈的參與欲望,在這種高參與度下觀者能夠對影片進行自己的思考與評判。就此而言,大衛·芬奇的這部影片能夠獲得眾多好評和2014年好萊塢電影獎最佳影片獎是當之無愧的。

注釋:

① 李顯傑,修倜:《敘述人·人稱·視點:電影敘事中的主體策略》,《電影藝術》,1996年第3期。

②③ [加]安德烈·戈德羅,[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麼是電影敘事學》,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第175頁,第193頁。

④ 遊飛:《電影敘事結構:線性與邏輯》,《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0年第2期。

⑤⑥ 劉凡:《電影敘事結構探析:線與非線》,《電影文學》,2011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