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電影《消失的愛人》的敘事策略研究(2 / 3)

緊隨其後,導演先是沿用對艾米內認知聚焦,讓這起由艾米精心策劃的被丈夫“謀殺”戲碼的真相浮出水麵,之後采用變換人物的外認知聚焦,這裏由交叉式蒙太奇改用平行式蒙太奇,把情節逐漸推向高潮。對於尼克的外認知聚焦依舊沿著時間順序繼續向前發展,而艾米的外認知聚焦則從7月6日(即失蹤後第一天)開始敘述她的經曆和重新返回丈夫身邊的曆程。在這時才為觀眾補充了事情發展初期階段艾米的缺席,讓觀眾看到了一個完整的事件,兩者互為補充,解答了觀眾心中的不解。然而當事件看似即將趨於平穩發展,觀眾為艾米出眾的智慧驚歎時,觀眾的思緒卻因艾米遭到鄰居搶劫而被再次打亂。“外在性為了在敘事信息的安排上保持合情合理性,必須使我們的認識局限於人物的認知,以此產生一些敘事效果。”③這時觀眾隻能通過雙方的行動來推測他們的心理,使人物心理處於一種捉摸不透的狀態。這種外聚焦法是一種記錄似的聚焦方式,引領觀眾充滿好奇地繼續探尋,它的魅力之處在於,看似可能向各個方向發展的事件,卻隻有一種最圓滿的發展方向,而這個方向是觀眾渴望得知卻在影片發展進程中無從判斷的。

最後從事件高潮一直延伸到結尾的“零聚焦”,講述了二人重新在一起之後的生活情況。敘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他說的比任何人知道的要多,這種“零聚焦”的作用就在於將外認知聚焦引發的認知不對等變為對等,滿足觀眾對故事底細的追求。

二、獨具匠心的雙線敘事結構

“好萊塢著名製片人大衛·塞爾茲尼克曾說:一部電影最壞的毛病是缺乏清晰性。這就難怪經典好萊塢的敘事結構原則要把線性敘事結構作為電影敘事的主幹,而衝突率的因果關係則成為故事情節組織安排的基本依據。”④也正因如此,線性敘事結構一直被好萊塢作為經典電影敘事結構所推崇,並為眾多導演樂此不疲地使用。《消失的愛人》正與好萊塢一貫的線性敘事結構保持一致,為線性敘事結構電影添磚加瓦的同時,又使這部迷霧重重的片子在線性敘事結構的建構下淋漓盡致地展現。這部號稱展現好萊塢式婚姻的影片,在上映之初就受到眾多觀眾的追捧,獲得眾多電影節提名,不僅因為筆者此前分析的敘事聚焦人物及聚焦方式的變換,更在於由此推出的關於影片敘事結構方麵的成功。

初看影片會感受到電影敘事結構的複雜,但經過細致的分析筆者發現,電影有一條依照時間順序的敘事脈絡貫穿始終,即妻子失蹤後尼克單方的生活狀況和案件一係列的調查發展進程。我們發現好萊塢影片“在這種敘事結構中通常存在主線索和副線索兩個層次,主線索是按照時間順序展開的”⑤。所以單憑這一條主敘事線索是遠遠不夠的,導演最巧妙之處也在此,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導演用一本艾米日記作為第二條敘事線索,並分別把一篇篇日記按時間順序穿插進敘事主線中,形成了《消失的愛人》前半部分的雙線交織的敘事結構。影片開頭3分32秒,即尼克去酒吧找姐姐交談時,插入了第一段寫於2005年8月的艾米日記,交代了他們相遇相愛的過程。之後在艾米的日記本被找到前又分別插入了六段日記內容,分別講述兩人的戀情發展和婚姻危機,並且從第三段開始,插入主敘事線索時間間隔越來越短,與主線交織得越來越頻繁。兩條線相互交織,一麵是警官對尼克的調查和尼克對愛情的審視,另一麵是艾米記錄的日記中逐漸將人們引向尼克為殺人凶手的“事實”,在不斷浮現的證據和線索下,觀眾不斷懷疑和印證自己對整個失蹤事件的判斷推理,主線與副線之間的交織對比,兩條線索相互支撐又相互矛盾。這就意味著觀眾要不斷地推翻自己對影片的先決經驗,從而在觀影過程中建立另一種真實,達到對事件及影片的重新構造,最終判斷故事的組織和故事的道德。讓觀眾在欣賞電影的同時真正融入影片,進行深入的思考互動,引導觀眾對真相的探索,使故事獲得獨特的張力。在此“講述者強調的不是獨立的情節或者情景,而是通過鏡頭或段落體現出來的不同線索、不同事件、不同人物之間的關係,故事多呈現開放式的結局”⑥。這種迷霧般的關係截止於影片中部兩條敘事鏈的交織,即警官找到艾米的日記,尼克進入倉庫看到滿屋子的東西,艾米日記這條線索到此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