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爭與皈依的抉擇:《智血》的精神分析(1 / 3)

抗爭與皈依的抉擇:《智血》的精神分析

環球縱橫

作者:馮宜麗

[摘要]《智血》是一部奧德賽式又頗具喜劇風格的怪誕影片。影片主角黑茲爾的心理活動、行為表現和性格刻畫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有異曲同工之妙。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解讀黑茲爾從背叛到皈依的宗教信仰曆程更是正合卯榫,剖析了他心理活動的三個層麵,深刻地闡釋了黑茲爾在信仰上抗爭與皈依的痛苦抉擇,既而反映了動蕩年代人們複雜的內心與扭曲的靈魂,在看似荒誕不經的故事情節中揭示了劇本作者弗蘭納裏·奧康納對現代人精神信仰問題的深邃思考和道德探索。

[關鍵詞]黑茲爾;抗爭與皈依;人格結構;死亡本能

一、引言

根據弗蘭納裏·奧康納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智血》改編的美國同名電影(1972)講述了黑茲爾從反叛到皈依宗教的奧德賽式的故事。影片情節觸目驚心、陰冷恐怖,影效怪誕荒謬、晦澀難懂。影片主角黑茲爾生活在一個篤信宗教的牧師家庭,小黑茲爾的夢想是長大後像祖父一樣當一名傳教士。然而幾年的軍旅生活體驗讓他開始懷疑基督,“基督在哪裏?”複員後他自創了“沒有耶穌的宗教”。然而,令他痛心疾首的是他的“新教”隻招引了一群怪異、貪婪的追隨者,並被胡佛等人利用成為騙錢牟利的手段。在軋死假“先知”索拉斯之後,黑茲爾選擇用各種苦行贖罪,甚至用石灰燒瞎了自己的雙眼,最終慘死在警察的警棍之下。

關於這個故事,在宗教信仰衰退的當代社會,觀眾和評論家對該影片的解讀主要集中在宗教救贖問題上,然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批評者注意到奧康納作品中宗教以外的主題,如從意象、哲學等視角的新評論。Thomas HBrown從眼睛的意象剖析人類往往隻看見事物的表象;James MMellard 基於拉康的精神分析揭示影片敘事方式的完美對稱;我國學者張燕等從哲學層麵探索影片旨在全麵解構和反對薩特無神論存在主義自由觀。鑒於20世紀上半葉,活躍在文學創作界的西方一流作家或多或少都曾受到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參照黑茲爾在抗爭與皈依宗教的過程中表現的靈與肉的抉擇,我們堅信奧氏在該劇本創作中也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尤其是人格結構學說、“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觀點的影響。通過再觀影片,結合細讀小說文本後的心靈感悟,筆者擬運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對影片做出新的解讀,以期為該影片的後續研究提供更廣闊的視野。

二、黑茲爾:超我與本我決然對立的矛盾體

按照弗洛伊德的學說,宣泄與反宣泄的對抗即是內心衝突,內心衝突包括本我與自我、超我與自我兩大類。[1]這兩種衝突在黑茲爾形象的塑造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充分證實了影片作者奧康納認為一部小說最重要的主題應盡力表現“對神的皈依和對上帝的背棄這兩種選擇之間的衝突”[2]。黑茲爾在苛刻的宗教家庭長大,祖父和母親的身教言傳時刻束縛著他,原罪、懲罰、救贖、皈依的教義如鬼影般尾隨左右著他。黑茲爾的言行在對基督教教義的“自我”認知過程中通過對外界的認識和感受,按照“現實原則”努力接受長輩們關於罪惡、拯救的布道。但隨著黑茲爾更加頻繁地目睹社區裏形形色色的假宗教活動,狂歡節時被父親帶去看女人裸體表演的經曆更是在他年僅12歲的心靈播下了畏懼和懷疑耶穌的種子。親曆祖父、母親等人的虔誠,目擊父親等人的頹廢,年幼的黑茲爾陷入了本我與自我、超我與自我的衝突泥潭中,找不到宣泄的場合。這種激烈的衝突使影片中的黑茲爾經常夢見“衣衫襤褸的耶穌身影,並示意他去往無邊無際的黑暗,等到猛然驚覺時,卻已葬身於水底”[3]16。黑茲爾的自我再也無法按照“現實原則”接受祖父和母親替他選定的神職角色,於是他踏上了參軍的征途。

在服役的幾年裏,黑茲爾僅存著一本黑皮《聖經》,還有媽媽留下的一副銀邊眼鏡。影片中的他一有時間就戴著眼鏡捧讀《聖經》,“研究他體內的靈魂”[3]18。在超我的監督下,黑茲爾的自我緊鑼密鼓地活動著,讓本我不敢有一絲的放鬆。當戰友約他去妓院時,他便立刻拿出《聖經》,戴上母親的眼鏡,並說:“我不會玷汙我的靈魂。”[3]17這時,黑茲爾的超我就像一個勇猛的騎士,緊握自我的韁繩,駕馭著本我這匹欲望洶湧奔騰的野馬,拒絕政府或任何人的罪惡偷襲。但親見罪惡深重的戰友依舊悠然自得、安然無恙時,黑茲爾的超我激化了與自我的矛盾;又憶起年少時因被父親帶去看女人裸體表演而被母親責罵鞭打後自罰的情景:穿上隻能在參加布道會時才穿的鞋子,並塞滿碎石頭,但令他不解的是惡行沒有得到懲戒,“哪怕掉下來一塊石頭,他也可以認為是耶穌在顯靈的”[3]58。所以,成年後的黑茲爾說:“我幹淨、清白、無罪……如果我有罪……也沒見得把我怎麼樣呀……我根本不再相信什麼罪惡、不罪惡的……耶穌也壓根兒就不存在,我不需要被拯救。”[3]47-48這時,黑茲爾的超我完全退位於本我之下,讓自我與本我達成了短暫的妥協,代表人性欲望和衝動的本我在自我“現實原則”的影響下按“快樂原則”隨心所欲地舞動著,瘋狂地肆虐著超我的能量,觸碰道德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