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效應轉化下的中哈霍爾果斯國際合作研究
經貿廣場
作者:閆亞娟
摘要:當前世界經濟快速融合發展,各國通過整合國內外各種資源來發展本國經濟。以中哈兩國合作建立的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為研究對象,以邊界效應轉化的基本理論為研究的切入點,深入分析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的建立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促進中哈兩國的邊界屏蔽效應向中介效應轉化相關的對策建議:提高中哈經濟、文化交流;降低雙方規則製度差異;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深化對國際雙邊合作中心的政策法規研究。
關鍵詞: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邊界效應;效應轉化
中圖分類號:F3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2-0002-02
一、相關理論
(一)邊界效應
邊界效應一般是指邊界對於跨邊界經濟行為的影響。這種影響是與邊界特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屬性等緊密聯係在一起。通常將其稱為“屏蔽效應”和“中介效應”。
邊界的屏蔽效應一般是指邊界成為阻礙跨邊界交往和空間相互作用的一種現象。從經濟學角度分析就是提高了交易成本。如邊界多數表現為國家為保護本國工業的發展而設立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或表現為邊界兩側基礎硬件設施的出入很大,不具備進行經濟合作的條件。
邊界的中介效應一般是指邊界發揮彼此接觸和交流的空間中介功能,如邊界通常是兩國間接觸和交往的頻繁地帶。通過邊界對信息自發形成一個過濾機製,雙方往往能在利益的驅使下協商合作,尋求互補的合作機會,為邊界兩段的經濟體帶來共贏。
簡言之,邊界的屏蔽效應提高了跨邊境經濟合作的交易成本,促使跨邊界經濟交往的頻率降低明顯,而邊界的中介效應有效消除貿易雙方經濟合作的阻礙,便於國際貿易的往來和合作。
(二)邊界效應轉化
屏蔽效應是人為產生的,而中介效應是天然發揮出來的,兩者可以相互轉化。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趨於緩和,有效地推動了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發展,邊界的屏蔽效應呈現出逐漸減弱趨勢,而中介效應呈現出逐漸加強趨勢,原來封閉型的邊界逐漸轉化成半封閉型或開放型。
(三)跨境經濟合作區加快邊界效應轉化
跨境經濟合作區一般是指相鄰的國家(地區)之間為了提升邊境地區的潛能,便於邊界屏蔽效應向中介效應的轉化,在遵守各國法律的前提下,在雙方邊境附近劃定特定區域,給予該區域特殊的財政稅收、投資貿易以及配套的相關產業政策,並對區域內部分地區進行跨境海關特殊監管,彙聚和吸引人流、物流、資金流、技術流、信息流等各種生產要素,促進區域內的經貿發展,對周邊地區發展發揮有效輻射作用。
二、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促進邊界效應轉化
中哈兩國建立的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是中國首個與周邊國家通過雙方中央政府簽訂協議的方式共同規劃建立的國際合作項目,是上海合作組織框架下區域合作的示範區,也是促進中哈邊界屏蔽效應向中介效應轉化的成功典範。
(一)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發展曆程及現狀
2004年9月24日,中哈兩國政府簽訂了《關於建立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的框架協議》。2005年7月5日,中哈兩國政府簽訂了《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管理活動的協定》。2006年3月17日,中國國務院簽發了《國務院關於中國一哈薩克斯坦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有關問題的批複》,對合作中心及其配套區的功能定位、優惠政策等方麵在國家層麵給予了明確的批複。2011年12月2日,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正式開始運營。
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州霍爾果斯口岸,該口岸是我國西北五省綜合運量最大的國家一類公路口岸之一,也是中國向西麵向中亞、西亞乃至歐洲距離最近的口岸。該口岸位於連—霍高速(連雲港—霍爾果斯口岸)和隴海—蘭新鐵路國際通道的最西端。合作中心總麵積5.28平方公裏,分為中方和哈方兩個區域。中方區域位於新疆伊犁州霍城縣, 距烏魯木齊市 670 公裏,分A 、B區。A區定位為貿易洽談、商品銷售、倉儲運輸、金融服務和舉辦各類國際經貿洽談會等。B 區定位為產業基地,主要功能為進出口加工、保稅物流及其他相關配套產業。哈方區域位於哈國阿拉木圖州潘菲洛夫縣,距阿拉木圖市 378 公裏,目前規劃有:貿易展覽區、文化展覽區、國際商務中心、國際旅遊中心、區域合作與小型企業中心、交通運輸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