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鴻章向西方學習,盡可能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積極促成中國幼童出國留學而組建“中國幼童出洋肄業局”,容閎認為他同曾國藩一樣是不遺餘力的,李鴻章功不可沒。中國幼童留美動議於容閎,並竭盡全力推動和促成此事,他被稱之為“中國留學生之父”乃當之無愧。如沒有曾國藩、李鴻章,容閎的建議能否為清政府所接受並實行之,也許就另當別論了。這件事對中國近代化進程影響至大。
對張之洞,容閎評價不高,容閎說:在我與他“談話的整個過程中,對我所談及的問題,張之洞概不表示自己的意見。他始終保持沉默,像一塊幹燥的海綿一樣能吸水而不能向外吐水”。 容閎說張之洞“根本就沒有形成應為中國做什麼的計劃”,而且“冷漠傲慢目空一切”。對張之洞的這種評價來源於張之洞對容閎提出的推進現代化的問題竟然一無所知。所以,容閎認為他並不真正關心自己的國家。
1896年,容閎在總理衙門大臣兼戶部左侍郎張蔭桓與兩代帝師、戶部尚書翁同龢的支持下,奏準朝廷,擬開辦中國國家銀行,並由朝廷提供1000萬兩白銀作為開辦經費。事情正在緊張進行之中,盛宣懷突然插上一杠子,導致這一符合當時國際先進經濟理念的事情泡湯。容閎認為這是事先沒有邀請由盛宣懷來主持創立國家銀行,引起他的不滿所致。所以容閎語帶諷刺地說:“這位被稱作盛道台的高官,是眾所周知的大富翁,無論何種大實業或特許權,若沒有他參與其中,那就難以辦成。這項國家銀行計劃的命運就是如此。”容閎指責盛宣懷在北京到處安插耳目,“這些人非常及時地向他提供京城的消息,所以他雖置身京外,但京都的一舉一動,同樣是了如指掌。北京最有權勢的王公大臣們,無不接納他,他甚至巴結上了慈禧太後,通過賄賂她寵信的太監即那個聲名狼藉的李蓮英”。
所以,容閎對盛宣懷評價最低,說:“盛氏是中國政界的有名人物,正是他以賄賂方式,使國家銀行計劃失敗。據說他攜帶白銀30萬兩來到北京作為禮物贈送給兩三位親貴及其他官階顯要有實力的人物,而籌辦國家銀行的1000萬兩撥款則被他攫去,以用於他自己的企業。”雖然容閎怪罪盛宣懷,但對開辦國家銀行的失敗,容閎認為根子不是盛宣懷而是國家體製。容閎總結說:“國家銀行計劃之所以失敗,其原因就在於中國行政體係的極端腐敗。在這個帝國中,上自慈禧太後下至最低微卑賤的差役,無不與賄賂有染,整個國家政治結構因此被弄得千瘡百孔。”對晚清官場的賄賂公行,容閎深惡痛絕,他說:“正像美國人所刻畫的那樣,把賄賂行為比作一種政治藤壺——所謂‘藤壺’,它是一種附在岩石、船底上的甲殼動物。如果也允許我這樣比喻的話,那麼這類寄生物一旦附著在國家這個船體上,它們則牢牢地釘住不放,必然對國家造成嚴重破壞,甚至使其毀滅。換句話說,在中國,金錢是無所不能的,一個人能用金錢達到任何目的。一切都是交易,誰出價最高,誰就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
晚清的幾位洋務大員都對中國近代社會產生過至關重要的影響。容閎對他們的評說雖有些感情色彩,但基本符合他們本人的實際,還算較為客觀中肯。用胡適的話說:論人總要持平才好。容閎做到了。
注:本文引文全部采自《容閎自傳——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石霓譯注,百家出版社2003年。
作者:江蘇省工運研究所(南京)研究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