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剛
上世紀70年代末,我練過很多競技體育項目,田徑、排球、遊泳,可是這些項目都沒有帶給我任何的成績。後來我來到了江西省體育運動委員會(現江西省體育局)工作,一次契機讓我接觸到了體育舞蹈項目。
記憶回到20世紀80年代,舞蹈通過藝術交流走進了中國。舞蹈的盛行,讓各種舞會、活動變得更加光彩奪目。最初的幾年,中國也開展了一些舞蹈比賽,但大都是斷斷續續進行。1991年,中國體育舞蹈協會(現為中國體育舞蹈聯合會)成立,這也是“體育舞蹈”一詞在中國的第一次正式亮相。之後,各個地方相繼成立體育舞蹈協會。1991年8月,江西省體育舞蹈協會也正式成立。
由於體育舞蹈是從國外引進的新項目,曾一度不被人看好,經費時常短缺。但是領導對這個新項目很重視。1991年8月底,中國體育舞蹈協會在北京地壇體育館舉辦了第一期體育舞蹈的培訓班。當時,一個人的月工資不到1000元,但十天的培訓班,包括學費、食宿費、車費一係列加起來,就得花上1500元左右。這在外行人眼中,是不可思議的。而且,那時候從江西去北京,得坐30多個小時的火車,經過兩個晚上才能到。所以,從客觀條件來說,參與培訓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江西省,大多數人就不願意去,他們說:又不是奧運項目,不去。最終,由江西省體育運動委員會隻派了我1個人去參加。
在舉辦第一期體育舞蹈培訓班之前,國內並沒有任何有關體育舞蹈的培訓。第一期培訓班上課內容和現在的大致差不多,都是有關於體育舞蹈教師與裁判十個舞種的培訓。
來到北京後,我結識了同來參加培訓的夏宗基、衛小英、王克、王桂琴、習壽華等,培訓前他們都已具備了一定的體育舞蹈基礎,王克/王桂琴是第一個體育舞蹈十項全能的全國冠軍。夏宗基給我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不僅因為他擔任了培訓班的班長,更是因為40多歲的夏宗基,人特別的帥氣、精神,會跳舞的人氣質就是不一樣。當時他已經開始執裁,在舞蹈圈已有一定的威信,是裁判裏麵的元老級,很受敬重。
在上世紀90年代,成為一名裁判所要經曆的和現在有所不同。當時的裁判需要一步一步地走,從檢錄到計分再到放音樂,就像是學藝一樣,經過這一步步過程的考核後才能走上裁判的舞台。如果各個環節做的順暢,最快上場執裁的時間也要三年左右。當然這也和當時比賽少有關,那時候一年最多兩場比賽,每年的錦標賽和不定期的公開賽。1993年以後,中國體育舞蹈的四大賽:錦標賽、青少年錦標賽、公開賽和國際邀請賽才基本成形。賽事發展到現在,一年平均下來幾乎每個月都有一次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