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目不轉睛地盯著那件青銅器,不少人以為是在做夢,茫然地搖搖頭。
那是一朵花,可以看到花瓣的青銅花,是大河崇拜光明崇拜太陽的精神支柱,一種始終朝著太陽綻放的花朵,曾經親族們圍繞在這朵花的周圍,打敗了諸多的敵人,結束了長久的部族紛爭。
花的做工並不精美,很多瑕疵,但那些巧的花瓣和粗大的主幹卻證明了夏城的青銅鑄造水平。
十三朵花瓣排成一個圓環,這是陳健帶著銅匠了做了許久才弄出的,因為青銅很脆不能鍛造,隻能熔鑄,所以這樣巧的花朵遠比那些刀槍劍戟更為可怕。
花瓣是提前鑄好的,留出了一個柄,然而才鑄造的主幹,鑄造主幹的時候將提前鑄好的銅花瓣的柄插進模具中,澆築後柄與主幹融合在一起,隻露出花瓣。
前世夏朝時代的三星堆鑄造出了三米高的青銅神樹,此時夏城的鑄造水平還差很遠,可懂的人卻能從中看到陳健想讓他們看到的東西。
鑄造的是花,向陽的花,太陽崇拜和光明崇拜的文化圈最有神聖意味的花,是陳建詢問了很多從大河兩岸遷徙到這裏的人後畫出來的,也是一種表示:夏城,是願意崇拜光明的,是願意跟隨你們的信仰的,我們不是蠻子,我們是你們的親族。
四個人將太陽花抬到祭壇上後,那些來朝貢慶賀的部族和使者們紛紛獻上自己的祭品,不論多寡,哪怕是一把茅草,都是可以的,重要的是態度。
滿滿的祭品擺放了許多,陳健挨個詢問那些聚落附近的特產,在軍事威懾帶來的臣服後,陳健按照距離三城遠近分出了這些聚落今後朝貢的物品。
距離近的會種粟的,要獻上新鮮的帶著莖稈的粟;稍微遠些不會種植的,要獻上黏合羽箭的毛;再遠些的甚至再窮些的,則要求獻上藥材、毛皮、蚌殼甚至草芽。
數量不多,每年的回饋也不會少,但一定要繳納,否則就要出兵征討。那些聚落看過了夏城的軍威,聽過了旱的驚雷,又得到了會幫助他們種植粟米、蓋屋子之類的承諾,紛紛表示絕不會反悔。
等到這些聚落的人表態之後,陳健目光如電地掃過那兩個城邑的使者,問道:“你們與衛城都是兄弟親族,二十年前曾經盟誓遇到蠻夷定會出兵,你們可知道違背了盟誓?”
兩個使者躬身道:“我們的領已經知道錯了,特獻上了玉器三對,並且今後絕不會再違背盟誓。”
他們再來之前,領們已經和他們商量過,如果三城同盟真的如那些人傳的那樣強大,隻能答應他們。
使者看到陳健聽到玉器這個禮物後笑了一下,心裏一驚,急忙道:“領因為生病不能前來,但是讓我們和三位領盟誓。我們城邑,但如果將來征戰,我們會出一百五十兵。”
另一個城邑的使者也急忙附和,並表示這一次來的匆忙,主祭的祭品並沒有準備好,下一次祭祀的時候一定會準備好足夠的禮物。
因為距離太遠鞭長莫及,陳健需要的隻是對方的一個態度,便同意了。
隨後,三城的領將手指割破,血滴入酒**同飲下,誓結為兄弟之盟,由祖先和地見證,不會互相攻伐、一城被襲另外兩城都要出兵等等條款,陳健也表示可以售賣一部分青銅兵器,甚至在三年後還可以售賣一些火藥陶雷等。
三城盟誓之後,外麵的族人呐喊著以示支持,隨後三人又和其餘聚落的領盟誓,他們每年獻上的貢品再由三城平均分配,出兵的時候這些聚落按照人口也會出少則三五個多則幾十個的人。
等到榆錢兒帶著人將回饋的各種禮物抬出的時候,祭堂內的氣氛達到了頂峰,陳健知道如果這一套儀式這放在前世會被人笑掉大牙,可這個時代禮儀還不規範,他又是個主求結果的人,也就沒想那麼多。
帶著歡聲笑語陳健帶著眾人前往早就準備好的場地,準備開始一場他們不曾經曆的狂歡。
祭堂內,那支青銅花屹立著,享受著很多人臨走前驚歎欣喜的目光,而那些製作這支青銅花的工匠隱藏在人群中,聽著那些人稱讚自己雙手做出的神跡,無限滿足。(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