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大秦太子(2 / 2)

苻宏又與陶淵明談起儒道經典,苻宏知道前不久大秦使團前往晉都建康,在謝安府上進行華夷之辨,甚是精彩。苻宏道:“苻朗回長安以後就來找我說了建康之事,我真是羨慕他呀,而我隻能待在這長安城中,大多時候更是隻能待在宮中,三妹平時都比我自由多了。”苻玉笑道:“太子哥哥要輔佐父王,自然要多受些拘束啦,對了,聽說大哥回來了,你見過他了嗎?”苻宏歎氣道:“這幾年來,大哥似乎與我更生分了,他去見過母後,卻沒來找我說話,我怎麼說也是太子。”苻玉道:“自小大哥就不愛和我們玩,現在他在外打仗,恐怕更加沒什麼機會了。此次二姐成親,咱們一家人應該多溝通,總要有人讓步的。”苻宏覺得這番話不宜再談下來,便說道:“這事過些時候再說吧,今日與元亮、靈寶兄弟說話,甚是暢快,改日我再邀請諸位到宮中走走,三妹,咱們先回去吧,明日早朝過後再來接陶公子他們。”

第二日早朝過後苻宏、苻玉以及一幹侍衛接上陶淵明、桓玄等人除了皇城向南而行,沒過多久便到了五重寺,這裏向來比較清靜,苻宏本可以憑借金牌隨意出入,但還是讓人通報道安,道安知道太子和三公主前來,趕緊出門迎接,邀他們到屋內說話,禿發烏孤和馮該和侍衛們在門外護衛,以防不測。

道安已年滿七十,由於譯經多勞,近來抱恙在身,骨瘦如柴。心中已沒什麼奢求,隻是多年來鑽研出來的佛理無人繼承,自從襄陽來到長安,大秦天王對他也很是關照,還特意安排了僻靜的五重寺給他修行,但佛終究是一種緣分,如果慧遠在身邊多好,他一定能夠完全理解並超越他的學說。

桓玄聽人說過,道安大師被人稱作“印手菩薩”,是因為道安手臂上長了一塊贅肉。

道安吩咐手下備茶,接著道:“太子殿下和三公主此次前來可有什麼事?”

“也沒什麼事,隻是多日不見大師,想來聽一聽五重寺的鍾聲和大師的講佛。還有,這兩位晉國來的公子聽說大師在五重寺,也是特來拜訪”,苻宏道。

道安瞧了瞧桓玄和陶淵明,道:“你們是晉國哪裏人呀?”

桓玄道:“我叫馬靈寶,家住荊州,本是譙國龍亢人氏。”

陶淵明道:“在下陶淵明,江州尋陽人氏。”

道安道:“馬公子竟然與桓元子桓大司馬是同鄉,年紀雖輕,意氣風發,將來必是桓大司馬那般人物。”

桓玄有些驚喜,道:“我要有桓大司馬十分之一的成就我便心滿意足了。”

苻玉在一旁問道:“道安師傅,你在晉國的時候見過桓溫嗎?”

道安道:“我以前住在襄陽的時候,桓溫正好是荊州刺史,我與他也見過幾麵,巧的是,我與他正好同歲。桓大司馬雖對佛學並無什麼興趣,但他對我等也算禮待了。”

苻玉又道:“我要是男兒身,一定也要成為父王和桓溫那樣的英雄人物。”

苻宏笑道:“三妹這是不愛紅妝愛戎裝。”

苻玉道:“太子哥哥,你要答應我,父王百年之後,你做了大王,以後你一定要封我做一個將軍,還有薩彥姐姐,她也要做將軍。”

翟薩彥笑道:“那我先謝過太子殿下和公主殿下了。”

桓玄道:“到時候秦國便有一支戰無不勝的女兒軍了。”

眾人喝了一口茶。

道安道:“陶公子是尋陽人氏,應該離廬山不遠吧?我徒慧永、慧遠正是在廬山,幾年不見,也不知他們如何了。”

陶淵明道:“幾個月前我和靈寶在去建康的路上去廬山拜訪了慧遠師傅,他跟我們提到了大師您,看得出來,慧遠師傅也很是想念您。”

道安道:“隻希望他能將我佛學說傳給更多人,盛世也好,亂世也好,向佛的人越多,世界就會越來越好。”

陶淵明道:“大師,眼下秦晉兩國已是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天下百姓怕是又要受苦了。”

道安道:“太子殿下是什麼看法?”

苻宏道:“我當然是反對戰爭的,隻是我反對也未必有用,您也知道,這些年來,我秦國征戰四方,戰無不克,父王自然英明神武,但自王丞相去世以後,父王一心隻想南征,誰勸也沒辦法。”

道安道:“如此,想必即使王丞相在世也未必有用。”

眾人正在說話,一個小和尚進來跟道安一番耳語。

苻宏問道:“大師若有它事,不必與我們耽擱。”

道安道:“是你父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