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作者:千 北
“快點兒!”“快起床、快吃飯、快做作業、快睡覺……”
媽媽總以為不斷督促就能教會孩子懂得珍惜時間,做事提高效率。結果卻常常引起孩子的反感,拖拉問題也沒有解決掉。
如果媽媽能心平氣和點,用智慧的方式來提醒孩子,一切會不會變得不一樣呢?
參加體驗的這位媽媽就是一位理解孩子,並願意嚐試用各種方法去提醒孩子的好家長。
在欣然接受本刊“不催促孩子5天體驗”的任務後,她和孩子都收獲頗多,也帶給我們很多思考。
5月12日 星期三
關鍵詞:每個人大腦裏都有時刻表、生物鍾
“朝朝暮暮,7點了,起床時間到。”我照慣例在電腦上給孩子們播放“喚醒”音樂。區別在於,今天我特意沒加那兩個字—“快點兒”。
不過,我照樣是手忙腳亂。
朝朝暮暮也和平時一樣,我可以預見接下來的場景—朝朝神情愣怔地爬起來,暮暮則趴在床上不挪窩。再然後,樓下奶奶高喊:“還不快點兒,看上小學了怎麼辦,天天要罰站。”暮暮這才小聲嘀咕一句:“我討厭上小學。”
催促導致孩子對小學心生恐懼,比遲到與否嚴重得多。我火速下樓告訴奶奶:“您現在出門買菜去吧。”再將一旁已滿臉不耐煩的老公也打發走。
放鬆下來,我將背包整理好轉頭看臥室,暮暮居然已經自己起床了。“媽媽可沒催你哦。”她悠悠地說:“我每天要比朝朝多躺5分鍾的嘛。”
朝朝自己刷完牙過來了:“媽媽,我很棒吧?”我硬生生將準備批評他長褲沒穿好的話給咽了下去,親自動手替他理順,同時誇了他幾句。
一切妥當,到幼兒園門口,我再對時,和平時到校時間完全一樣。
我也開始思考:為什麼身為父母的我們嘴不停、手不停地催促孩子?
因為我們自己內心焦慮吧:上班路上會不會堵車、今天單位裏一堆事想想就頭疼,諸如此類。還因為我們不信任自己的孩子,其實經曆3年幼兒園生涯,朝朝暮暮完全知道上課時間,也絕對不想遲到。還有,我們了解孩子嗎?比如暮暮的生物鍾就是需要多躺5分鍾,比如我們要求他們自己穿衣刷牙,可是給過足夠的時間訓練他們的動手能力嗎?
5月13日 星期四
關鍵詞:換位思考
我提前下班回來,今天早上就告訴他倆了:晚上去看魔術表演。
這場由著名烏克蘭魔術大師組合帶來的表演《不能說的秘密》巡演到了武漢,上演地點離家較近。提前一刻鍾到現場買票,既便宜又方便。
朝朝暮暮很快吃完飯,然後自己換好鞋、去了衛生間,眼巴巴地瞅著我,催促我:“媽媽,快走呀。”
我看看鍾,說:“再過10分鍾出發。”“天呀!”兩個小家夥驚呼。“這樣吧,如果想讓我動作快點兒,你們就想想辦法吧。”
朝朝眉頭一皺,立馬衝了過來抓住我的胳膊。我穩住身體:“這可不是好辦法。”暮暮心眼兒多,說:“媽媽,好媽媽,求你快點兒好嗎?”我搖搖頭,說:“你們得講出個道理來才行。”
暮暮眼珠一轉:“媽媽,爸爸說你開車像隻烏龜在馬路上爬,等爬到那裏,表演都要結束了。”我哈哈大笑地起身,沒忘辯解兩句:“媽媽聽進去了,不過我得申明一點,隻有你倆坐車上時,媽媽才開得慢。”
嗬嗬,有時利用一些時機引導孩子換位思考是很有幫助的。
5月14日 星期五
關鍵詞:快慢相對論
晚飯後,照例是我檢查作業的時間。
朝朝做作業很認真,所以我一般將矛頭指向暮暮。暮暮麵無表情,橡皮擦都被她捏得變了形。她終於爆發了:“媽媽,我玩玩具的時間比做作業的時間少多了。還有,你一會兒讓我們快點兒做作業,一會兒又要我慢一點兒寫。那到底我應該快一點兒,還是慢一點兒呢?”
我很誠懇地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現在我們一起討論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