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高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及其對策探析(1 / 2)

高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及其對策探析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徐升書

自2002年9月教育部印發《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來,對廣大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的重視。尤其是學校,十分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清除學生的心理障礙,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資料顯示:目前我國每年因心理和精神導致的疾病高達一千萬人以上,其中學生占26%,也有人認為已經十分嚴重,達到30%。因此,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緩。作為有高度責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重視中學生中出現的這個問題,並作探究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

筆者根據對學生情況的總結、分析,認為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大致有:

1.學習壓力過重

現在不少學校片麵追求升學率,勢必導致學生過重的學習壓力,從而造成學生長期過於緊張、壓抑,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

對某些學生的學習壓力,簡要歸納起來有兩種:其一是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值過高。如不少父母把“科學家夢”、“藝術家夢”強加給孩子,他們把自己過去沒能實現的夢想期望在孩子身上變成現實。這種過高的要求會對這個學生產生極大的學習壓力,使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嚴重損害學生的心理健康,往往會使學生產生嚴重的心理障礙。二是學生自己施壓。不少學生往往原來學習成績不錯,一直是在家長、老師、親朋好友的讚頌聲中長大,總是想永遠有優異的成績,永遠有鮮花和掌聲,往往會對自己定出過高的學習目標,一旦出現某次考試不理想就感到十分煩惱和害怕,出現焦慮、多疑、抑鬱、嫉妒等心理障礙症狀。

2.教育方法欠妥

父母對子女的態度不正確的主要表現有三種:第一,對子女過於溺愛。父母從小開始對其百依百順,孩子是真正的家庭小皇帝。這種在“一帆風順”中長大的學生,心理受挫能力往往比較差。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一個人來講,出現學習上、生活上的困難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而那些心理受挫能力差的學生容易產生心理障礙。第二,過於給予。現在的父母錯誤地認為,隻要在物質上滿足自己子女的需求,就已盡到父母的責任。他們根本沒有想到,隨著子女年齡的增長,更需要在精神上關心、情感上嗬護他們。第三,父母對孩子不信任,有戒備心理。孩子到了青年時期,他們往往希望自己有一塊秘密的小天地,有些事情甚至也不想讓他們的父母知道,而父母最想掌握孩子的動態,從而加劇父母對其的不信任程度。有的家長為了知道孩子的行為舉止,采用盯梢或安插耳目的辦法。孩子一旦知道實情,感到自己得不到父母的信任,往往會有逆反心理,以至於產生心理障礙。

二、學校教師應采取的對策

學校教師是人類文化知識的傳授者和美好心靈的塑造者,還應該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因此,我們應該研究一些對策,預防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或減輕、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