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2)
■ “五一”節,沈陽市舉行群眾集會遊行,高崗站在觀禮台上檢閱。遊行隊伍抬著高崗的畫像。高崗指著他的畫像說:“抬個大麻子幹什麼!”
高崗終其一生,主要活動的地區,依次為陝北——東北——華北。這華北,主要是北京。
在陝北,高崗有自己的優勢。到了東北,原來的優勢當然失去了,但他又獲得了新的優勢。這新的優勢的獲得,當然有他自己的努力,但又不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
由於地處東北,在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高崗又獲得了創造新的優勢的機會。
等到在建國後,高崗作為“五馬進京,一馬當先”的“一馬”而踏進北京——新中國的首都的時候,他的優勢發展到了頂點。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好事,好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變成壞事。問題的關鍵在於這“一定的條件”。
高崗具備這種“條件”嗎?
1945年4月,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就將爭取東北作為戰略任務提了出來,取得了東北,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1945年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宣戰。
9月,蘇聯紅軍150萬人,進入我國東北境內,向日本陸軍主力——67萬人的關東軍展開全麵進攻。
在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和八路軍總部朱德總司令的號令下,我冀熱遼軍區部隊,擊破長城內外日偽軍的多次抵抗,攻占山海關、錦州等地,率先進入東北。
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
在黨中央的統一號令下,我們所有進軍東北的部隊和幹部,有的徒步,有的渡海,日夜兼程向東北進發。
國民黨方麵呢?
美國為了達到稱霸世界的目的,必須控製遠東;要控製遠東,控製中國便是重要環節。而要控製中國,則必須扶蔣反共。要扶蔣反共,對於東北這一大塊戰略要地,是非爭不可的。
蔣介石憑著美國提供的海上和空中的運輸工具,利用1945年8月14日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把遠在大後方的精銳部隊,向東北運送。
1945年8月30日,蔣介石任命熊式輝為東北行轅主任,9月2日,又任命其長子蔣經國為外交部駐東北特派員。蔣介石還將原東三省劃分為遼寧、遼北、安東、吉林、鬆江、合江、黑龍江、嫩江、興安九省和哈爾濱、大連兩市,同時任命了九個主席和兩個市長,聲稱要接受“東北主權”,開始了對東北的爭奪。
在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前一天,毛澤東就指出:抗日戰爭階段過去了。蔣介石說要“建國”,今後就是建什麼國的鬥爭:是建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呢,還是建立一個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
為了建立一個新中國,為了爭取中國革命的鞏固的基地,黨中央和毛澤東繼續調兵遣將。
1945年9月15日,成立以彭真為書記,陳雲、程子華、伍修權、林楓為委員的東北中央局,立即赴東北工作。
9月19日,中央又決定派林彪、羅榮桓、高崗、張聞天、李富春赴東北。
在這樣的背景、這樣的條件下,高崗離開了陝北高原,踏上了東北大地。
10月31日,東北人民自治軍總部成立,林彪為總司令,彭真、羅榮桓為第一、第二政委。
11月2日,中央決定組織北滿分局,陳雲為書記,高崗、張聞天為北滿分局委員,高崗兼北滿軍區司令員,陳雲兼北滿軍區政治委員。
11月22日,中央繼9月17日提出全國的“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之後,又提出“讓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東北工作方針。
11月30日,北滿分局領導成員陳雲、高崗、張聞天,分析東北形勢,總結幾個月來的經驗教訓,由陳雲主持起草了給東北局和中央的電報:《對滿洲工作的幾點意見》。電報提出:
當前在滿洲工作的基本方針,應該不是把我們的全部注意力集中於這三大城市(按:指沈陽、長春、哈爾濱),而是集中必要的武裝力量,在錦州、沈陽前線給國民黨部隊以可能的打擊,爭取時間。同時,將其他武裝力量及幹部,有計劃主動地和迅速地分撤到北滿、東滿、西滿,包括廣大鄉村、中小城市及鐵路支線的戰略地區,以掃蕩反動武裝土匪,肅清漢奸力量,放手發動群眾,擴大部隊,改造政權。建立三大城市外圍及長春鐵路幹線兩旁的廣大的鞏固根據地。
該電報分兩部分,前後兩天發往中央。中央在收到一半後,即加審閱,立即回電:完全讚同。
12月5日,東北局電報中央:“我們仍積極準備奪取沈陽,以造成對於和戰均有利之局麵。如蔣頑開到後,蘇軍即撤走,我即堅決爭取消滅頑敵,先占領沈陽,再奪長春。”
12月7日,中共中央接到東北局5日電後,給東北局發出戰略指示電:“不應以爭奪沈陽、長春為目標來布置一切工作,而應以控製長春鐵路兩側地區,建立根據地,利用冬季整訓十五萬野戰軍,建立二十萬地方武裝,以準備翌年春天的大決戰為目標來布置一切工作。……望你們迅速考慮成熟加以確定,否則動搖不定,妨害工作,喪失時機。”
12月7日,北滿分局在接到中央戰略指示電後,立即致電中央和東北局。電文指出:由於北滿地區許多戰略要點為國民黨勢力占領或控製、群眾尚未發動、我兩萬多新部隊階級覺悟低、成分複雜等情況,決定我們要“準備和國民黨進行長期鬥爭”,現在“各縣不忙於擴大部隊數量,應立即討論如何掌握現有的部隊,……配備幹部,加強領導,清洗壞人,補充兵源,解決服裝,團結內部。……軍事首長率領此部隊,有計劃地有步驟地堅決地掃清各戰略要點、中心城市的主要敵人,這是開展一切工作的主要關鍵,訓練部隊的主要方法”。
12月28日,毛澤東代中共中央起草《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指示,指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這種根據地應是“距離國民黨占領中心較遠的城市和廣大鄉村”。建立這種根據地,必須經過艱苦奮鬥。目前,“我黨在東北的工作重心是群眾工作”,“隻要我們能夠將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的思想普及到一切幹部和戰士中去,動員一切力量,迅速從事建立根據地的偉大鬥爭,我們就能在東北和熱河立住腳跟,並取得確定的勝利”。這一指示,為我黨在東北的工作方針,作了更明確、更具體的規定。
1946年1月初,東北人民自治軍改為東北民主聯軍。林彪任總司令,彭真任政委,陳雲、羅榮桓、高崗、程子華為副政委。
2月25日,北滿分局陳雲等給東北局電報,提出“應立即執行中央創造根據地的指示,除將適當數量的主力以遲阻蔣頑北進為目的進行作戰外,將必須數量的主力及幹部分散到東、西、北滿帶領新部隊,肅清反動勢力。創造根據地,如再猶豫,將既不能獨占東北,又無依靠的根據地”,使革命處於不利地位。
北滿五省在北滿分局領導下,整頓部隊,消滅土匪,建立政權,發展黨組織,開始建立鞏固的北滿根據地。
5月12日,中央決定,因羅榮桓出國治病,高崗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二政委,主持軍事行政與軍隊政治領導工作,長駐東北民主聯軍總部。
5月26日,根據東北局建議,為了加強黨在東北地區的集中統一領導,北滿分局與東北局合並。
6月16日,關於東北幹部分工問題,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發出指示: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委,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為東北局副書記兼東北民主聯軍副政委;林彪、彭真、羅榮桓、高崗、陳雲組成東北局常委。
7月3~11日,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東北局擴大會議。這次會議,是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召開的。出席會議的有:在東北的中央委員林彪、彭真、羅榮桓、陳雲、高崗、李富春、李立三、張聞天、蔡暢、林楓,候補中央委員黃克誠、王首道、譚政、程子華、陳鬱、蕭勁光、萬毅、呂正操、古大存,還有部分黨政軍高級幹部。
會議根據中央關於東北工作的精神,分析了形勢,總結了一年來創建根據地及阻擊國民黨軍進攻的經驗教訓,在重大問題上統一了認識。會議委托陳雲起草《東北的形勢和任務》的決議,並於7月7日通過。決議向東北黨政軍提出的任務是:
(一)必須認識東北鬥爭的尖銳性和長期性;
(二)要把發動農民、創造根據地擺在一切工作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