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針灸療法(1 / 3)

第一章 針灸療法

自從我們的祖先伏羲氏創立先天八卦,並依照此理論認識人體穴位,使用最原始的針灸、刮痧等方法治療疾病,因此針灸療法可以說是在先民最初認識基礎上最早應用於治療疾病的方法,可謂中醫之祖。

針灸經過曆代完善發展,成為我國特有的治療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種“內病外治”的醫術,是祖國醫學遺產的一部分。千百年來,對保衛健康,繁衍民族,有過卓越的貢獻,一直為廣大群眾所信賴。

伏羲創八卦開穴治疾

當天地還沒有分開的時候,宇宙的景象就隻是黑暗混沌的一團,好像一個大雞蛋。我們的老祖宗盤古就孕育在這個大雞蛋中。

盤古在大雞蛋中孕育著,成長著,呼呼地睡著覺,這樣一直經過了18000年。有一天,他忽然睡醒了,睜開眼睛一看,前麵漆黑黏糊的一片,什麼也看不見,悶得人心慌慌。

盤古感到很難受,心裏一生氣,不知道從哪裏抓過來一把大板斧,朝著眼前的黑暗混沌用力一揮,隻聽得山崩地裂似的一聲響,“嘩喇!”大雞蛋突然破裂開來。其中有些輕而清的東西,冉冉上升,變成了天,另外有些重而濁的東西,沉沉下降變成了地。

後來,盤古又把混沌的整個宇宙世界開了七竅,天地陰陽二氣融合,於是人類和萬物開始誕生了。

從人類誕生到新石器晚期這段漫長的歲月中,我們的祖先生活在一個混沌未開、純樸天真、無私無欲、順其自然的狀態下,大家白天生活在森林、草叢中,餓了便摘野果、挖草根為食,渴了則飲山泉河水。晚上便在山崖洞穴中群居。

此時,在西北昆侖山以南,有一相極樂的國土,叫華胥氏之國,國中有個叫華胥氏的姑娘,有一次她到風景美好的名叫雷澤的大沼澤去遊玩,突然看澤邊有一個圓圓的大大的痕跡,心中很奇怪,又感到很有趣,走上去就用力踏了一腳,頓時像醍醐灌頂一般,心中大動起來,陡然有一條長虹從天上下來,繞著她的身子轉了一會就進入了她的身體,她於是懷孕了,後來便生下了我們的祖先伏羲。

由於大家都認為伏羲是天帝下凡,便尊伏羲為首領,而且有了天帝的概念,大家就感到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上天在監視,於是便規範自己的言行,這樣逐漸形成了好壞美醜善惡榮辱等自我意識和文化觀念。

伏羲對人民的貢獻很大,他帶著人民開始了最原始的生產,並且教會了人民很多文明知識,而且他苦苦探索如何能讓人民生活得更好的辦法。

伏羲在麥積山西北的卦台山上仰觀俯察時,突然從渭河北岸九龍山之陽的龍馬洞飛出一匹龍馬,身負圖案,飛落在分心石上,伏羲看到後,頓悟出世間之事原來隻是陰陽而已。

於是,伏羲用白點表示陽,黑點表示陰,用陰、陽符號來區分男女性別,日、月、白、晝,表現宇宙自然、地理、氣候、天文、人與自然環境、人體形態、髒腑、表裏等,從此創立了太極、陰陽、五行、八卦學說。

這種思想也從相互消長的發展中形成並奠定了古中醫的理論構架,從而促進了中醫藥學的開端。

《帝王世紀》記載:“伏羲氏……乃嚐百草而製九針,以拯妖枉焉”。伏羲嚐百藥創建了我國最早的中藥學,天水自然地理濕潤,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是野生藥材生長得天獨厚的天然藥苑,天水山川有約600餘種中草藥,市場流通的常用的約400餘種。

當時生產力低下,人們采摘野果、根莖、花、葉為主要的食物,居住條件十分簡陋,感風寒,中酷暑,食毒物,各種疾病隨時發生。以伏羲為代表的我國先民,經過無數次的嚐試,初步總結認識了生長在陰濕和陽坡地帶,各種常見植物的藥用價值,形成了我國最早的中藥學。

當時人們都住在陰暗潮濕山洞的祖先,與野獸搏鬥過程中,難免發生風濕和傷痛,他們除祈禱鬼神外,很自然會用物去揉按、捶擊痛處以減輕痛苦,或用一種楔狀石塊叩擊身體,或放出一些血液以緩解疼痛,這樣就逐步創造了以砭石為工具的醫療方法,這就是針刺和刮痧的萌芽。

《山海經》記載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為箴。”這是我國遠古人類以砭石代針治病的佐證。

伏羲氏把石頭磨製成各種形狀的石針,用以刺激人體陰經和陽經某些部位達到治療的目的。雖然九針在此時尚無明確的名稱,但伏羲既以製出石針,最初的經絡、穴位等在當時已經初現端倪。因此,伏羲被我國後世醫藥學界奉為醫藥學、針灸學的始祖。

灸法產生於火的使用之後。人們發現身體某部位的病痛經火的燒灼、烘烤而得以緩解或解除,起初用獸皮或樹皮包裹燒熱的石塊、砂土進行局部熱熨,後來發展以點燃樹枝或幹草烘烤來治療疾病,通過對比總結,發現艾葉具有易於燃燒、氣味芳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貯藏等特點,於是定型於易燃而具有溫通經脈作用的艾葉作為灸治的主要材料,從而使灸法和針刺一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伏羲還通過陰陽的變化,演繹組合出了四象和八卦。八卦是由陰爻與陽爻組成,但通過排列組合便形成一種借以通曉萬物變化的體係,並成為後代中醫的理論基礎。

伏羲還根據多年的實踐著成《皇帝針灸》,成為古代三世醫學的重要內容。從伏羲九針演進的砭石療法是我國古代最原始的醫療保健技術之一,是中醫傳統的外治療法,這都充分說明了伏羲古中醫藥學對祖國中醫藥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中醫藥學的形成發展是伏羲氏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和框架。所以,伏羲是中醫藥學當之無愧的始祖。

[旁注]

昆侖山 我國第一神山、萬祖之山、昆侖丘或玉山。古代神話認為昆侖山中居住著一位神仙“西王母”,人頭豹身,由兩隻青鳥侍奉。是道教正神,與東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女媧煉石補天、精衛填海、西王母蟠桃盛會、白娘子盜仙草和嫦娥奔月等都與昆侖山有關。

砭石 即以石治病,也可以理解為“可以治病的石頭”。運用砭石治病的醫術稱為砭術,砭術源於石器時代,是中醫的六大醫術之一,砭、針、灸、藥、按蹺和導引。砭石中又以泗濱砭石療效為最佳,這是由於泗濱砭石的物理特性決定的。

九針 針具名,為九種針具的總稱,即鑱針、員針、鍉針、鋒針、鈹針、員利針、毫針、長針和大針。《靈樞·官針》:“九針之宜,各有所為;長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針的形狀、用途各異,據情選用,方可去病。

[閱讀鏈接]

伏羲是古醫藥學、針灸學的始祖。

他源於生活實踐,造書契、畫八卦、嚐百草、製九針、療疾傷、棄生食、啟熟食,從采野果、菜蔬中總結出療疾的經驗而嚐百草、辨藥食性味,從先民軀體染疾求生存的自然救治中,受到砭石的敲打及刺療中受到啟示,創製九針,應用砭石九針刺激人體疼痛部位而辨經穴,用八卦辨識開穴針刺,並用艾灸治療疾病。

祖國中醫藥學理論的形成是在伏羲古中醫的基礎上,曆代醫家在長期診治疾病的臨床實踐中不斷總結補充完善形成的。由於推拿按摩也具有神奇療效,它已經和中醫藥、針灸等一起被稱為中華民族的第五大發明。

皇甫謐規範針灸理論

皇甫謐,生於215年,後來他的著作《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在針灸學史上,占有很高的學術地位。

皇甫謐小時候,過繼給叔父,遷居新安。叔父、叔母很疼愛他。而皇甫謐自幼貪玩,無心向學,人們笑他是傻子。到了17歲,人高馬大,竟“未通書史”,整天東遊西蕩,像脫韁的馬。

叔母對皇甫謐如此調皮搗蛋非常氣憤,恨鐵不成鋼,常常為他的前途而憂慮。

一天,她把貪玩的皇甫謐趕出家門,想要教訓他。不料皇甫謐到了外邊弄來了香瓜、甜果之類,洋洋自得地呈獻給叔母,以為如此“孝順”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

誰知叔母更加氣憤,接過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著淚說:“你快20歲了,還是誌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順父母,就得修身篤學。”

皇甫謐很受觸動,噙著淚花向叔母發誓要悔過自新,改弦更張,矢誌苦學,他尤其刻苦攻讀我國傳統的針灸療法,虛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

對於針灸方麵的經驗,早在漢代以前醫家已進行了係統總結。如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中,發現了多種周代編寫的醫書,其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和《陰陽十一脈灸經》;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也有許多論述針灸的內容;東漢初期針灸名醫涪翁還有《針經》的專述。

但是晉代以前涉及針灸內容的醫書,“其父深奧”,“文多重複,錯互非一”。加上當時用竹木簡刻書,書被視為秘寶,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

由於參考書奇缺,這給皇甫謐編撰工作帶來很大困難。然而值得慶幸的是,皇甫謐沒有在困難麵前低頭。他用百折不撓的精神,設法借來了需要的醫書,經窮搜博采,獲得了大量的資料。

皇甫謐於是把古代著名的三部醫學著作,即《素問》、《針經》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收集起來,加以綜合比較,“刪其浮辭,除其重複,論其精要”,並結合自己的臨證經驗,終於寫出了一部為後世針灸學樹立了規範的巨著《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也稱《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

《針灸甲乙經》共12卷,128篇。內容包括髒腑、經絡、腧穴、病機、診斷、治療等。書中校正了當時的腧穴總數的穴位654個,記述了各部穴位的適應證和禁忌,說明了各種操作方法。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理論聯係實際,有重大價值的針灸學專著,被人們稱作“中醫針灸學之祖”。

《針灸甲乙經》在針灸理論上,除了強調“上工治未病”之病,並要求一位高明的針灸醫生要學會運用針灸來達到保健預防疾病之目的。皇甫謐所指出的“中工刺未成”僅能做到疾病早期治療者,也隻能算作一位比較好的針灸醫生,即中工。這表現了該書對預防疾病和提倡早期治療的重視。

然後,皇甫謐以“下工刺已衰,下工刺方襲”,將不能做到預見和早期診斷治療的針灸醫生則一概稱之為下工、下下工,視之為不合格的針灸醫生。這一先進思想促成了曆代針灸醫生的勤奮學習和為發展針灸作出了重要貢獻。

同時,《針灸甲乙經》還對針灸用針之形狀製作、針灸之禁忌、針灸經絡、孔穴部位之考訂、針灸的臨床適應症、針灸操作方法,以及臨床經驗的總結等進行了係統的論述。該書對針灸穴位之名稱、部位、取穴方法等,逐一進行考訂,並重新厘定孔穴之位置,同時增補了典籍未能收入的新穴,使全書定位孔穴達到349個,其中雙穴300個,單穴49個,比《內經》增加189個穴位,即全身共有針灸穴位64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