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醫藥保健與養生(2 / 3)

4拿法:用拇指和其他四指對稱用勁,把皮膚用力提拿起來,或單手或雙手,以病人拿後感覺輕鬆為宜,適於四肢疼痛,落枕等症。

5揉法:用手指或手掌貼附在皮膚上,做轉移性的回環揉動,揉時不能離開病人的皮膚,適於四肢扭傷、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等症。常配合捏法。

6捏法:用指擠捏皮膚、肌肉,可單手也可雙手,適於治療頭、頸、背、腰四肢疼痛。常配合拿法用。

按摩手法要先輕後重,由慢而快,由淺入深,先治急、後治緩。

患有內科急性炎症,傳染性皮膚病,妊娠期中的腰腿疼、惡性腫瘤者不宜接受按摩。

拍打健身

通過拍打可能促進血液循環,通經活絡,強身健骨,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力水平,從而起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的作用。

(1)拍打頭頸部。站立或坐在椅子上,雙目平視前方,周身鬆弛,然後舉起雙臂用手掌同時拍打頭頸部,左手拍打左側,右手拍打右側,先從後頸部開始,逐漸向上拍打,一直拍打到前額部,再從前額部向後拍打,直到後頸部。如此反複活-8次。

頭頸部拍打右防冶頭痛、頭暈;買卻不起叨,拍打後日即感輕鬆,由於拍打促進頭頸部血液循環,對中老年人還有健腦和增強記憶的作用。

(2)拍打胸部。耿站姿,全身自然放鬆,然後雙手半握拳,先用左手拍打右胸,再用右手拍打左胸,先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左右胸各拍打200次。拍打完胸部再拍打背部,手仍半握拳,然後用左手伸到頭後去拍打左背部。每側各拍打100次。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3)拍打腰胺部。站立,全身放鬆,雙手半握拳或手指平伸均可,然後腰部自然而然地左右轉動,隨著轉腰動作,兩上肢也跟著甩動,當腰向石轉動時,帶動左上肢的手掌向右腹部拍打。同時石上肢及手及手背向石腰部拍打,如此反複轉動,手掌或拳有意識地拍打腰部、腹部,每側拍打200多次,腰腹剖拍打主要用來防治腰疼。腰酸及腹脹,老年性便秘和消化不良等疾病,可使腰肌靈活,防止老年扭腰岔氣。勞累後拍打,還可有舒服解乏感。

(4)拍打肩部。正坐於椅上或站立,用左手拍打右肩,用右手拍打左肩,每側拍打100次。可防治肩痛、肩酸。肩關節炎周圍炎等。

(5)拍打肢體。用左手拍打右上肢,用石手拍打左上肢。拍打時娶周到,上肢的四周都要拍打,一般每側拍打100~200次。可以防治肢體麻木,促進局部血循環,解除上肢的酸痛。拍打下肢時宜采坐位,坐在椅子上,先拍打左腿,左腳放在小矮凳上,使整個左腿放鬆,用雙手從上到下,從裏到外,再認下到上,從外向裏,由大腿到小腿進行拍打。然後換拍右腿一般各拍打200次。可防治老年性下肢麻木、腿腳不錄便、腿軟無力,對於偏癱的肢體也有一定治療作用。注意事項:①拍打時全身要放鬆。自然,不要緊張,呼吸平穩,排除雜念:②拍打時用力均勻,可逐漸加大力量,柏打的次數視其身體條件,不要太輕;③拍打時要循序。周到,不能東一下西一下地胡亂拍打:④必須持之以恒:⑤拍打時還可以慢慢走動,最好早起後進行,拍打過後感到周身舒服,心曠神恰。

中華氣功

氣功在我國至少有3幹年以上的曆史了,是我國文化遺產的珍寶。它是以中醫學理論為基礎的,是中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醫學認為,人體是“形”、“神”統一的有機整體,精神對人體有著巨大的作用。氣功則是運用意識對機體進行自我調節的一種鍛煉方法。通過主動控製意識,達到掌握自身內在行動,調動和增強人體各部分的機能,激發和啟發人體的固有潛在力,從而使人體心身機能得到加強,收到病可除、弱可強、老可壯的功效。

氣功總的可分靜功、動功兩大類。靜功是采取坐、臥、站等姿勢,運用鬆、靜、寧。息等練意方法,著重於身體內部精神、朋腑。氣血、津液的鍛煉,所以也叫做“內功”。動功是采取與意氣相結合的各種肢體運動、拍打及自我按摩等方法,以鍛煉髒腑、筋骨、肌膚。因為它有動作表現在外,所以也叫“外功”。氣功中的“硬氣功”是“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的有機結合,就是通過吸氣。運氣、屏氣、充氣等,加上借助外部拍打撞擊,使肌肉更加健壯結實。近些年來,我國科學工作者曾從多學科入手研究氣功,已證明這看不見、摸不著的氣是有客觀物質基礎的,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形式,是生命形象的一種特殊表現。

練氣功看上去很簡單,其實每個動作都有嚴格的要求,如果亂練一氣,不僅對身體無益,還會有害。所以練氣功要在氣功師指導下,選擇適合自己年齡、體質、疾病的功法,根據練功要求,循序漸進地進行,才能收到效果。

艾炙療法

此法是用紙將艾絨卷成艾卷,點燃後在穴位上熏烤,以達到通經絡、驅風寒之功效。操作方法 是:根據病情,選擇治療穴位,將艾卷點燃,在距穴位皮膚15~3厘米左右回轉移動、熏烤,以病人感覺局部有溫熱感為度。每穴炙5~15分鍾。為提高療效可根據不同情況墊上薑片、蒜片、鹽麵炙。一般腹瀉、腹痛、嘔吐病可隔薑片炙;虛癆可隔蒜片炙;急性吐瀉或虛脫肢冷者可隔鹽麵炙。

實施艾炙時,要避免燙傷,萬一出現燙傷起水泡,可將水泡的根部用酒精消毒,用消毒針將水泡水放出,塗點紫藥水即可。

耳針療法

中醫認為,人的耳朵是人體全身的縮影,耳朵上分布著許多穴位(稱為耳穴),與全身各髒器或部位密切相關。耳針療法就是指針刺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由於它具有操作簡便、奏效迅速等特點,很受醫生和病人的歡迎。

耳穴的分布有一定的規律性,整體來看猶如一個倒置的胎兒。-般他說,與頭麵部相應的穴位在耳垂上,與上肢相應的穴位在耳舟,與軀幹和下肢相應的穴位在對耳輪和對耳輪上下腳,與內髒相應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耳穴的主治·一般也以各點同名部位的疾病為主。

人體有病時,往往耳廓相應的區域內會出現反應。-般認為針刺反應點的療效較好,但到底反應點出現在這一區域的哪一點,各個病人是不完全一致的,即使同一個病人,處於不同的痛理階段,其反應點擔略有差異。所以在針刺時除參考耳穴分布圖外,還應結合探查來確定耳穴的位置,以助提高療效。尋找反應點的方法有:一可以用肉眼觀察耳廓上的癇理反應點(鱗屑。水泡、丘疹、硬結色累沉著等)。二可用探針、火柴頭。針柄按壓,有壓痛的地方即是反應點。

熱熨療法

將韌品或藥品加熱後,在病人身體的一定部位上來回地熨,就能治療一些病證,這便是熱熨療法。本法通過溫熱刺激肌膚,能疏通經脈、流暢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熱熨最常用於各種痛證,如胃痛、腹痛、腰背痛。月經痛等。如果病人是冷痛的感覺,又喜歡按的,則本法更為適宜。對風濕、扭挫傷引起的腫痛,亦能消腫止痛。還可用於受寒引起的嘔吐、腹瀉,脾胃虛弱引起的消化不良。久行或勞累之後,雙腿酸軟、腰背不適,熱熨之後,會使人迅速恢複疲勞,並產生一種舒適。愉快的感覺。熱熨主要是將熱的韌品,在患肴身體的某個部位進行,或上或下,或左或石來回不停地熨。熱熨的方法有很多,茲介紹如下:

(1)鹽熨潔。用粗鹽堿250~500克,放在鐵鍋中妙熱,趁熱倒在紙上,包裹好後外麵加上一層布,馬上在患處來回不停地熨燙。熱熨腹部,用於虛寒性胃痛、腹痛以及脾虛腹瀉;熱熨腰背,用於腎虛腰痛;熱熨前額,還有助於減輕體虛引起的頭昏。

(2)蔥熨法。取新鮮蔥白500克,搗碎,加少量鹽放在鐵鍋中炒熱,趁熱放入布袋,紮緊口後熱熨患處。如小便不通、氣悶不舒。腹部氣脹,可在臍下、少腹部來回熱熨。

(3)薑熨洽。生薑250兌洗猙搗爛,擠出薑汁入碗中備用,再將薑渣炒熱,趁熱用布包裹好,在患處熱熨。薑渣冷了再入鐵鍋中炒熱,並加些薑汁同炒,趁熱用布包再熱熨。如胸隔滿悶不舒,可在胸院剖來回熱慰。

(4)醋熨法。先將粗鹽100克入鐵鍋內炒熱,再取半小碗陳醋邊灑入鹽內邊炒,趁熱用布包熨患處。如婦女月經期腹癇,可在臍兩邊、臍下等處熱熨;小腿抽筋,關節疼痛也可用此法熱熨患處。

(5)水熨法。熱水袋裝上熱水,趁熱熨患處。如腹痛。腰酸痛,久行後雙腳不適,可直擦熱熨疼痛不適處。

(6)藥熨潔。由醫生對症處方下藥。將藥物蒸煮或妙熱布包熱熨患處。如風塞關節作癇或全身疼痛,可用橘葉。老薑。蔥白炒熱,布包熨患處;小兒流感咳嗷,可用蘿卜一隻。生薑一塊、蔥一把,搗爛炒熱後加酒適量,趁熱布包慰患者前胸後背。

熱熨時醫者先用手試試溫度是杏適宜,熱時熨的快一些,用的力輕一點:熱臧時慢一些,用力重一點。熱熨時妥注意慰包是否有漏,熨包最好多備幾個,以便輪換使用,勿使熱慰問斷。凡是熱證發燒、皮膚過敏或有瘡癤、損傷,都不能使用熱熨療法。

藥枕療法

藥枕可以疏通經絡、安和五髒。健身益壽,一般適應於頭痛頭昏、失眠健忘。耳鳴目花。神經衰弱,頸椎病、高血壓、腦動脈硬化。中風口歪、肩關節周圍炎等。下麵介紹一些藥枕:

(1)菊花枕。菊花吹幹人枕,有清心法風,平肝明目功效,多治療心煩失眠、高血壓。目赤頭暈。

(2)降壓枕。菊花、川苔、丹皮、細辛、白企入枕,有降壓止頭痛作用。

(3)抗衰老藥枕。田當歸、杏仁。蛤粉等多種中藥組成,對哮喘、氣管炎、失眠、頭痛有較好療效,並有戒煙作用。

(4)頸椎保櫻藥枕。主治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等。

(5)康複藥枕。當歸等中藥製成,對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高血壓引起的頭痛、失眠亦有較好療效。

(6)安神枕。龜板、龍骨、遠誌、營蒲等中藥製成,治療神經衰弱、失眠等症外,民間有茶葉枕。養麥皮枕、蠶砂枕等,大多具清熱作用,以便盡早進入夢鄉。

藥枕位用時應放在枕骨上,仰臥位都有功效。對治療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的藥枕則應放在頸椎下,以耳下肩前為度,使負重點下移,形成頭和軀幹部的對抗牽引,這等於在作持續的頸椎牽引治療。在使用藥枕時,要注意藥枕的有效期,一般有效期為1~3年,使用2~3周後應放在室外吹一吹。

家務療法

對擔心發胖、影響形體美的女來說,養成勤憶的好習慣,盡可能操持點家務活將受益不淺。因為短時間內強度極大的劇烈運動,使身體處於供氧不足的狀態。所消耗的不是體內多餘的脂肪而是糖,故而並非控製體重的有效辦法。至於盲目節食就更非良策。而家務活是經常性的,持續的時間長,可發揮體內多餘的脂肪分解功能,倒是減肥和防止發胖的妙方。並且這樣還可以減輕家人的負擔,融洽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何樂而不為之。

坐浴療法

坐浴是指病人取坐位,將臀部浸入藥液中洗涮。坐浴前,病人先排除大小便,洗淨手,將褲子脫至膝蓋露出臀部,臀部完全浸入藥液中,經常用手將消毒紗布輕輕擦拭局部傷口。坐浴盆選擇搪瓷盆最好,放入1/2~1/3盆水,待水溫涼至38~42℃時,加入藥物高錳酸鉀結晶配成1∶5000的濃度(溶液呈淺紅色)。坐浴可使局部血管擴張,減輕充血,可以清潔傷口,利於分泌物質引流,從而消除炎症,促使傷口愈合。凡屬肛門疾病均可采取坐浴療法。

蒸氣浴療法

人進行蒸氣浴大量出汗,可引起神經係統、血液循環、心率和呼吸等方麵一係列變化,蒸氣浴的溫度應保持在32~43℃,這樣可以增加肺活量,使血乳酸濃度明顯降低,但如過熱,則效果不佳。蒸氣浴可分3次進行,每次5~7分鍾,每次之後冷淋浴20~30秒鍾,做完最後一次蒸氣浴要休息10分鍾,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再在水溫25℃的遊泳池裏遊幾百米。

海水浴療法

海水浴對人體起著綜合性的醫療和鍛煉作用。在天氣最暖的時候,海水的溫度也比人體的溫度涼11~12℃,因此,當人體浸入海水時,皮膚血管就會收縮,然後又擴張,這對體溫調節器官是很好的鍛煉。此外,人體在海水中受到機械作用:水的壓力及海浪的衝拍,有助於血液及淋巴液的流通及在體內循環,從而給心髒的工作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其次,對人體起作用的還有海水中所含的礦物鹽、微量元素、溶解於海水的氣體等,這些溫度的、機械的以及化學的刺激因素,再加上新鮮的空氣、太陽幅射、大海景色引發的舒暢心情,十分有益於人體健康,使人的新陳代謝、心血管係統、呼吸係統以及神經係統的功能都得到改善,同時還可以提高對寒冷引起的疾病的抵抗力。海水浴不僅可以健身,對那些呼吸道、心血管和神經係統有病的人也是一種良好的治療手段。

沙 療

沙療的治療方法是:病人或躺或臥,或跪或坐,將半身埋在滾燙的沙子裏,在驕陽下進行日光浴。對各種類型的關節炎、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經痛及脈管炎療效較好。

冰 療

用冰袋裹在膝蓋上止痛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省錢省事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取適量冰塊加1/4水,與冰塊混合裝入塑料袋中,用冰袋敷患處,一天三次,每次20分鍾,可止痛。

原生食物療法

病人每天吃一些新鮮的,不經加工或加熱的食品,如新鮮的水果、堅果、芝麻、葵花籽、小麥莖葉的汁和新鮮蔬菜,完全不吃肉類,這些食物可幫助病人康複。主要用小麥莖葉的汁醫病是有科學根據的,小麥草汁中可以分離出一百多種要素,其中的脫落酸就有抑製腫瘤生長的作用。因此小麥草汁有“綠色的血液”的美名。

色彩輔助療法

據科學家們研究,色彩可以治病:紅色可以提高病人的食欲;褐色能使低血壓患者血壓升高;冷色可以使激動的病人安靜;橙色可使神經衰弱病人振奮;淺藍色可以幫助患者退燒;紫色對孕婦有鎮靜作用。可根據病情選擇適當色彩予以輔助治療。

植物療法

養花是一項最“安心”的活動。各種花卉由於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培養,形成不同的生態習性,這就要求養花者不急躁,順應其習性,創造適應其生長的環境。無疑,培養“安心”的情緒對戰勝慢性病大有裨益,具有調節神經中樞和殺菌的功能。養花能通過培養“安心”而產生療效。

睡眠療法

睡眠在人的生命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現代科學稱睡眠為天然補藥。實驗證明,動物可以30日不食,卻不能10日不眠。睡眠時間的長短因人而異,青壯年人睡眠較多,老年人睡眠較少,體力勞動者睡眠較多,腦力勞動者睡眠較少。

在實際生活中,常有這樣的情況,某些人即使是睡8小時,起床後仍然無精打采,相反,另一些人雖然隻睡6小時,醒來後卻輕鬆愉快。這是因為睡眠是有節奏的,能掌握節奏,效果就好,反之就差。一般來講,上床半小時之內能入睡者為最佳,如躺在床上輾轉反側睡不著,則不應硬睡,可衝一杯熱牛奶喝下再睡,或到外麵散散步再睡,可有一定效果。

“瑜伽”療法

“瑜伽”是古印度佛教中的術語,意即修行,主要強調調息,靜坐等修行方法。國外施行的瑜伽鍛煉法的要點就是使“身體伸長”,恢複和保持優雅、健美的體態,促進骨骼的生長。鍛煉方法如下:

身體直立,兩腿並攏,收緊肛門,挺直背骨。在呼氣的同時將兩手臂舉在頭上,左右兩手互相握住肘部,保持住這個姿勢,反複進行腳跟離地,著地運動。離地時吐氣,以腳尖著地,重心落於雙腳拇趾,收緊骨盤,腳跟著地時吸氣。

這套鍛煉法的重點在於,注意力要集中在背部,身體好象由上麵牽引似地向上。

五行磁吸針療法

所謂五行磁吸針療法是用一種特製的磁療針具(各大醫療器械商店有售並附操作指導材料)治病的方法。它利用負壓吸附原理,用磁針點壓在穴位上,使磁力透入人體,刺激穴位,激發人體生物電磁感與經絡傳導信號,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消除病痛的作用。是一種集針灸、點穴、磁療、負壓、藥物滲透於一體而又無刺痛創傷的家庭治療方法。

其他療法

1吹氣止鼻血。如果家中有人流鼻血,可用手將其耳朵口適當扯大,以嘴對準耳朵口,用力地,緩緩地向耳道吹氣,分別向兩隻耳朵連續吹三口氣即可。若血未完全止住,可再吹一次。這種止血方法是通過氣流刺激耳朵內神經、交感神經及反射弧,使鼻粘膜血管收縮,達到止血效果。

2熱敷治療毛囊炎。毛囊炎雖屬外科小病,但如治療不及時,常可發展成癤癰。家庭治療毛囊炎可采用簡單易行的熱敷法。具體做法是:用清潔的毛巾蘸熱水敷患處,每天兩次,每次3~5分鍾。水溫宜高,以不燙傷為度,毛巾涼後,更換一次。一般病情三天可愈。

3吹口琴。常吹口琴,不但能給生活帶來歡樂,而且能增加肺活量,促進肺的呼吸功能。患有慢性肝炎的人,經常吹口琴,可以借肌肉收縮力量,按摩肝部,對消除肝部周圍的炎症大有好處。當然,長時間連續吹奏,對身體無益。吹口琴之前和吹完口琴之後,對口琴要進行衝洗和消毒。口琴最好自己獨自使用,以免傳染各種疾病。

4唱歌。不少腦血管疾病,如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血管痙攣以及某些腦外傷患者,在救治後,往往會失去說話能力,或變得發音不清,難於表達要表達的意思。遇到這種情況,不妨試試“唱歌療法”,它常常可以幫助患者逐步恢複和改善語言表達能力。

5洗腳。春洗腳,升陽固本;夏洗腳,除溫邪;秋洗腳,潤肺腑;冬洗腳,暖丹田。用稍高於體溫的水洗腳,對於五髒六腑有益;洗時不斷按摩腳趾,腳掌心,可疏肝健脾,增加食欲,治肝脾腫大;治便秘、脅痛、小兒遺尿,並矯正婦女宮體位置;治胃虛體弱,活躍末梢神經、加強記憶,使周身均感輕快。

6梳頭。梳頭可刺激頭皮的神經末梢,調解頭部的神經功能,使頭部處於緊張狀況的神經得以鬆弛,從而能促進血液循環。當你感到頭昏腦脹、思維能力下降時,就應該休息一會兒,拿起梳子梳3~5分鍾頭,再用梳子刮幾下頭皮,使之有酸脹感。這樣每天重複3次,不僅可以健腦,而且對高血壓、動脈硬化、神經衰弱等也有輔助療效。腦力勞動者尤應重視。

7伸懶腰。身體長時間伏案,靜脈血管就會鬆弛、擴張,淤積血液使循環血液量減少,人就感到疲勞。這時伸一個懶腰,會引起全身大部分肌肉較強收縮。在持續幾秒鍾的伸懶腰動作中,很多淤積的血液被送回了心髒,這就可以大大增強循環血容量,改善血液循環。與此同時,肌肉的收縮和舒張作用,亦可增進肌肉本身的血液流動,使肌肉內的一些廢物得以帶走,從而消除人的疲勞。

胸部保健法

(1)衣服護胸。胸部的保護以保暖禦寒為主,目的在於保護胸陽,年老體弱者更應注意。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穿背心、上衣,均是保護胸背的陽氣為主。

(2)胸部按摩。取坐位或仰臥位,用左手掌在胸部認從左上向下推摩,右手從右上向左下推摩,雙手交叉進行,推摩30次。然後,兩隻手同時揉乳房正反方向各30圈,再左右與上下各揉按30次。女性還能夠做抓拿乳房保健:兩小臂交叉,右手扶左側乳房,左手扶右側乳房,接著用手指抓拿乳房,一抓一放為一次,可連續做30次。胸部按摩能夠振奮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增強心肺功能。

背部保健法

背部的運動、按摩保健可提高人體的免疫力,調節血壓,增強心肌活動的能力,促進消化機能等,有助於防病治病。

(1)背部宜常暖。背部保暖方法有三:①衣服護背。平時穿衣服注意保暖,隨時加減,以護其背。②曬背取暖。避風曬背,能暖背通陽,增進健康。③慎避風寒,因為背為五髒俞穴所會,尤其是天熱汗出腠開時,若被風吹,則風寒之邪易於內侵,引起疾病。夏日汗出後不可背向電扇,以免風寒之邪傷人。

(2)背宜常捶摩。保護背部對身體健康很重要,而且還提出了捶背、搓背、捏脊等活動背部的保健方法。捶背。捶背又分自我錘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經活血,振奮陽氣,強心益腎,增強人體生命活力。

搓背。搓背也分自我搓和他人搓。自搓方法,可在洗浴時進行。以濕毛巾搭於背後,雙手扯緊毛巾兩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發熱為止。他人搓法:取俯臥位,裸背。請他人以手掌沿脊柱上下按搓,至發熱為止。注意用力不宜過猛,以免搓傷皮膚。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悶、腹脹之功效。

捏脊。取俯臥位,裸背。請他人用雙手(拇指與食指合作)將脊柱中間的皮膚捏拿起來,自大椎開始,自上而下,連續撚動,直至骶部。可連續捏拿3次。此法對成人、小兒皆宜,可調和髒腑、疏通氣血、健脾和胃,對調整血壓也有一定作用。注意用力不宜過大、過猛,速度不宜太快,動作要協調。

腰部保健法

(1)腰部宜常搖動。通過鬆胯、轉腰、俯仰等活動,達到強腰健體的作用。下麵僅舉幾個練腰動作。

轉胯運腰。取站立姿勢,雙手叉腰,拇指在前,其餘四指在後,中指按在腎俞穴上,吸氣時,將胯由左向右擺動,呼氣時,由右向左擺動,一呼一吸為一次,可連續做8~32次。

(2)腰宜常按摩。“腰為腎之府”,經常按摩腰部有壯腰強腎之功。

腹部保健法

(1)腹部宜保暖。古代養生家很注意腹部的保暖,並主張對老年人和體弱者進行“兜肚”或“肚束”保健。①兜肛:將蘄艾捶軟鋪勻,蓋上絲棉(或棉花),裝入雙層肛兜內,將兜係於腹部即可。②肚束:又稱為“腰彩”,即為寬約七、八寸的布帶係於腰腹部。

(2)腹宜常按摩。腹是胃腸的一部分,腹部按摩實際上是胃腸按摩。故此,摩腹是曆代養生家一致提倡的保健方法之一,尤宜食後進行。摩腹的方法很多,現僅舉其中一種,具體做法是:先搓熱雙手,然後雙手相重疊,置於腹部,用掌心繞臍沿順時針方向由小到大轉摩36周,再沿逆時針方向由大到小繞臍摩36周。古人稱此為“摩臍腹”或“摩生門”。它有增加胃腸蠕動,理氣消滯,增強消化功能和防治胃腸疾病等作用。

心髒保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