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在馬車之旁聽得兩人爭論多了以後,荀彧竟然頗有同感,隱隱也覺察到彭羽政治體係中隱藏極深的弊端了!
因為劉辯的平易待人,造成荀彧竟然慢慢的融入討論之中了,如此劉辯與荀彧一起聯合評論起彭羽的政治體係了。
彭羽也沒想到自己如此隱蔽施行的“議民製度”,竟然被劉辯一眼看穿,不僅如此,劉辯更深入談到了與“禮”的衝突,使得彭羽的“議民製度”越發有些像顛覆“禮”而進行的一種政治製度。
這問題可就大了!
彭羽一直想方設法在規避著自己政治體係中的理論,換句話說,彭羽隻在乎本質,根本不在乎表麵的理論價值。
如同自己的政治體係一般,隻要西涼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就可以了,根本無需管參與到其中的人,到底是否明白此乃何意。
隻等眾人習慣了彭羽的政治體係以後,當他們徹底了解體係之時,彭羽的政治體係早已深入人心,全西涼都在以此行事,任何人都無法跳脫其中了。
可現在,被劉辯提及其中的弊端,而彭羽實在無法自圓其說,竟然被劉辯說的啞口無言,更有“吃裏扒外”的荀彧跟著摻和,讓彭羽的政治體係,在理論階段竟然完全敗下陣來。
這讓彭羽如何接受得了?
如此彭羽立馬傳郭嘉加入到論戰之中,如此馬車的行進過程中,暴怒喝罵的聲音更大幾分,四人時不時有人拂袖而去,又時不時卷土重來,總之用一句話形容“雙方在熱烈的氣氛下深入交換了意見。”
彭羽在爭論之中,也發現了自己體係中理論的缺失,而劉辯更是樂在其中不可自拔。
這隻因劉辯的身份,讓其在宮中之時,根本無人與其探討問題,要麼是陛下、皇後、大將軍的“壓”,讓劉辯無法抗拒,要麼就是其他身份低微者的“從”,無論劉辯如何行事,皆是服從而已,哪裏敢反駁?
所以劉辯待在宮中,根本就沒法接觸到如此熱烈的探討“學術問題”,自然樂在其中了。
而彭羽與劉辯“近距離”接觸以後,冷靜下來更發覺了劉辯身上的幾個重大優點了。
一是劉辯親和力十足,遠遠沒有想象中的那般高不可攀,反而很容易與麾下產生交集,讓人輕易就忘卻了其皇太子這顯赫的身份。
二是劉辯寬容性極強,無論是何種方式、何種觀點,哪怕與劉辯所熟知的完全不同,劉辯都會先接受其方式與觀點,當透徹的理解這種方式與觀點以後,待權衡了利害得失以後,再做評價,而不是以地位壓人。
三是劉辯洞察力很強,看待事物,皆能看到其正反兩麵。
這些優點的存在,讓彭羽欣喜不已,頗為振奮,以彭羽來看,這劉辯簡直就具有“中興之主”的潛質,再加上自己這“中興之臣”的輔佐,這天下必將迎來又一次盛世的。
隻可惜,“中興之主”與“中興之臣”的初次交流,不但沒有立即如魚得水,反而差點互罵一通,大打出手,這也讓彭羽有些無奈。
既然雙方誰也說服不得誰,彭羽靈機一動,索性不走了,在西涼之地下令,讓各地智者齊聚“漢興城”舉辦一場關於“禮”的學術研討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