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傳第一章 楔子(2 / 2)

“極"是宇宙運動變化過程中的一個周期時限,與日、月、歲、章、、遂、首等相較而言,它是古人論時的最高層次;因而"極"可喻之為時相的盡頭。

“極”是多少年呢?是三萬一千九百二十年。也就是說,三萬一千九百二十年就叫做一極。"太極”的提出,就是在“極”的概念上演化來的。

一極一滿,“生數皆終,萬物複始”。則是說:在這個極點到來的時候,所有的“生命”都終結了,在所有的生命結構及生命所需的條件完結之後,又再開始“萬物複始”的新的循環。

天地宇宙便是在這樣一個交替變化中行進,而在每一個新的“極”開始的時候,從天文的角度,都需要重新紀元,重新紀曆。這叫做“天以更元,作紀曆”。

現代科學發展到今天,它對宇宙有些什麼認識呢?一個熱寂說,一個大爆炸,一個熵定律,總起來說,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誕生形成以後,就按照熵的定律不斷演變,直至達到熵的最大值,此時所有有用的能量消耗一空,世界進入死寂,宇宙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這實際就是“生數皆終”的時候,就是極變到來的時候。

是不是這個死亡就這樣一直地持續下去,如果真是這樣,那史前文明這個概念怎麼來?我們這一個文明史怎麼產生?所以,這個死亡不會一直地持續下去,它還會變化,還會爆炸,還會有“萬物複始”的時候。

這個過程,古印度的哲學把它叫做“成、住、壞、空”,打個比方:一幢高樓蓋起,則是“成”;樓裏各個房間裝修好,住進人則是“住”;幾十年後,蓋樓的建材、水管、電線老化,則是“壞”;所有人都搬出這棟樓等待拆遷,則是“空”。

現在假設宇宙中的星係甚至宇宙自己就是這麼一幢大樓,它就是在這樣一個個“成、住、壞、空”中演化形成。

宇宙形“成”以後,會有很長一個“住”世的過程,而這個“住”的過程,如果按照熵定律,就是一個熵值不斷增大的過程。增大到一定的程度就會產生“壞”滅,然後不可避免地進入“空”亡。

這個變化過程就叫做一劫,劫後又要複生,又有新劫產生,又有新的“成、住、壞、空。”

在古印度佛教中的藏經中闡述: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

每一小劫為1679.8萬年;二十個小劫為一中劫,為3.3596億年;80個中劫為一大劫,曆“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共268.768億年。

這個理論比《周髀算經》中提到的“一極”更為宏大,由此可見這種周期論不光中國有記載,而是中外,無論亞洲和美洲,都有這種周期論。隻不過《周髀算經》和司馬遷的天體運行論較之佛教經典更具體而微而已。

《周髀算經》和司馬遷的天體運行論不僅有周期,而且大周期中還套著小周期,小周期中套著更小的周期,環環相扣,循環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