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提高幼兒音樂聽辨能力
1.音高訓練。對於音樂中各音之間的高低關係的辨別能力就是音高感,這其中分為絕對音高和相對音高感。幼兒的對音高感,就是不用任何比較音就能夠聽出一個音的音高。絕對音高感的訓練主要包括單音、音程與和弦聽覺訓練三個部分。
(1)單音聽覺訓練。音樂階梯式訓練幼兒單音音高感的有利途徑,在單音訓練中,“音樂階梯”是幼兒從視覺上建立音階關係的重要途徑。以模唱鋼琴上各音的形式為主線,使幼兒掌握 7 個基本音級的音高位置。
(2)音程聽覺訓練。音程對於學生的反映相對是消極的,尤其是剛開始訓練時,應該注意學生的情緒,以鼓勵為主,形成學生知難而進的習慣。采用比賽的形式進行訓練,讓幼兒有競爭的意識,從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訓練中適當加入互動環節,教師與幼兒互相點評,讓幼兒有主動意識,這樣他們就會很珍惜當小老師的機會,態度也會特別認真,這樣讓他們在不自覺中進行音程的聽覺訓練。
(3)和弦聽覺訓練。和弦聽覺訓練相對於幼兒來說是比較困難的一項訓練,在和弦聽覺的培養中主要培養幼兒對於基本音級為根音的原位和弦及其轉位和弦和聲色彩的聽辨力。使幼兒了解三和弦及其轉位的構成規律,在聽覺上建立不同和弦的和聲效果。
2.節奏訓練。節奏被稱為音樂的骨骼,是音樂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時也是音樂重要的表現手段。在節奏訓練中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是訓練的一個重難點,在訓練中,運用代表各音符的“音符積木”作為教具幫助幼兒從視覺上理解上述幾種音符的時值以及之間各音符之間的關係。在訓練中形式主要采用教師彈奏節奏的方式,學生進行聽辨,並拚接節奏卡片在五線譜本上記寫下來。
3.旋律感訓練。旋律的訓練,應主要通過模唱、視唱等手段,建立理想的旋律走向。認識西洋大小調和中國民族五聲調式的音高和節奏的組合方式。我們說旋律是音樂的靈魂,旋律是由音樂的各要素組合而成的,音高和時值產生的旋律線和節奏型,形成千變萬化的旋律。旋律在表達音樂思想和塑造音樂形象方麵發揮著重要的意義。旋律感的訓練遵循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渡,以西洋大小調和中國民族調式為主,建立對旋律的認識,從理性上聽辨和認識旋律片段的能力。
(三)加強幼兒聽覺記憶力訓練
培養幼兒的的音樂記憶力是音樂發展訓練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音樂創造的基礎。所“聽”的能力是一個好的音樂者十分重要的能力。上麵我們已經介紹過幼兒對於音樂的最初接觸都是從“聽”來完成的。如果,把一首優美的歌曲多次讓幼兒去聽,是他們產生非常喜歡的感受,他們也就漸漸有了聽覺的記憶,這時候再去學習音樂又有什麼難的呢?
一首優秀的音樂作品要反複的實踐,讓幼兒加深記憶,就要加深其對該音樂的複習。遵循記憶的規律每隔一段時間後,再聽、再唱,最後形成演奏或演唱,以此培養學生對音樂作品的認識能力。培養學生的音樂聽覺記憶能力,不僅能促進其他方麵的記憶能力,還能促進幼兒從小就在頭腦中形成音樂的記憶能力。
(四)提高幼兒內心聽覺的培養
在進行到一定的音樂聽覺訓練之後內心音樂聽覺的形成應該是從理性認識上升到感性分析的過程,在幼兒內心音樂聽覺形成上要求學生形成堅實的音樂基礎,比如準確的音高感,紮實的樂理知識和音樂技能。隻有具有了這些基本能力後才能“聽得出、唱得出、唱得準”。所以培養幼兒視唱練耳的訓練途徑,是培養學生內在節奏感、旋律感的重要途徑。
通過論述我們得知幼兒是培養音樂聽覺的黃金時期,如果能及時給予適齡幼兒合適的聽覺訓練,是會得到非常可觀的成效的。這樣對幼兒的聽覺培訓能夠產生深遠影響。音樂教育的目標離不開音樂的基本特征。音樂永遠離不開聽覺的藝術屬性,所以人們接觸音樂是離不開聽的,培養幼兒的音樂聽覺能力,能使他們感受和理解音樂的能力得到發揮,為他們以後接受更高的音樂教育奠定基礎,從而推動我國音樂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 (責任編輯:蔣晗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