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巷角的小市場則是另外一番風貌。學校東門那條街,賣包子的蒸玉米的燙菜燙麵的各有自己的營生,那邊操著北方口音的外省仔點著頭詢問“來個包子兒?”那邊一位大叔眼神又跟著你走“靚女靚女”地叫著。這巷子內外盡橫伸著紅的綠的招牌,誓將對比色碰撞拉扯到底。樓上是居民區,露天陽台上橫著竹竿穿著衣物,盆栽上當是盈滿了漂白粉的味道。這樣的市井小區是充滿人情味的。最熱鬧溫馨的要數夜市了,蒸玉米、炒麵炒飯、麻辣燙菜,炊煙混合著嗆鼻的幹辣椒,嫋嫋在圍牆之上。這時墮落街上的滾動衣架也在道邊拉出一條賣衣服的戰線,寫著價格的牌子別在架上,算是頂便宜的。暖黃的路燈罩在圍牆的爬山虎上,一層薄薄絨絨的光層,打著炊煙的背景,那是光與影的交誼。走在夜市裏,在饑餓的夜晚打包一份燙菜,在街頭把自己投進熱鬧嘈雜中,看看生活的樣子。
當然,還有一種消費水平介於這兩者之間的地帶,由狹長或窄小的格子間拚貼而成,整個地盤由許多的格間連貫而成。每個隔間不同的衣料和材質琳琅混搭著,賣衣服的也有賣手表的,賣飾品的也有賣鞋子的,衣料的糙紋和革皮的光麵互殺著。年輕的看店女子打扮得花枝招展,也有上了年歲的老板娘親自坐鎮,吃飯上網化妝生活百態,賣衣服不是她們朝九晚五的工作,而是融化在生活這端水裏的生計。她們可以近百上百地要價,機靈點兒的顧客削半削半地講價可以把商品廝磨到手,殊不知進價可能更低。老板娘看似悻悻,顧客看似占到便宜地提著東西走開了去,其實這故事壓根不隻是這樣。這些店鋪大多沒店名,偶有掛著招牌的,好像伸著脖頸標榜著自身比其他店多出的那點優越性,卻終如懸在半空中高不成低不就,剝落倚老的色塊和深淺不均的色層蕭瑟著曾經開張大吉的熱火朝天,時間一久,也這樣隨它去了。這樣的混搭地帶最受學生的歡迎,我也是買過的,但終覺得一分錢一分貨。假若看上某件衣服,興味在頭上,也就講了價買了來穿,時興一段時間也就作罷,衣服的質量也確在一段時間裏,長久穿不是適宜之計。但看看那裏買賣雙方討價還價的樣子,還是挺有趣的。
當我漸漸跟上廣州匆忙的步伐,我想我是願意融入了。我在陌生和匆忙之中感到孤獨、害怕,在觀察發現和試著融入的同時慢慢獨立、習慣。這座城市始終在為著生計而不斷奔波的一個狀態中,不容易停下來,也停不下來。或許,包容和接納是它的優勢,也是它的軟肋。它需要記錄者在慢一秒的時間錯位中來觸摸它,用文字雲雲來講述它,開墾出一方匆忙中的悠靜,好讓人看看它是個什麼模樣。
責任編輯 朱繼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