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內閣首輔謝遷疲憊的坐在轎子裏下班回家。
可能是太累,罕見的在搖搖晃晃的轎廂裏睡著了,到家了才被喊醒起來。
今中午的時候,謝遷幾乎被張太後給折磨的要瘋了,這婆娘氣衝衝的跑來內閣辦公地,仗著太後的身份挾製要求他親自簽發釋放張氏兄弟的內閣條陳。
張鶴齡、張延齡兄弟是皇帝在朝會上判的死刑,這是板上釘釘要砍頭的,謝遷若是放了這兩個家夥,就是枉顧朝廷法紀。這不僅是在打皇帝的臉,順便也把朝廷的臉也給打了,這事兒傳到下,他這個內閣首輔將會成為千夫所指的佞臣。
明朝是文人治國,對文人也相對寬鬆,使得當朝的戲本非常發達。謝遷如果對張太後低頭,那些喜歡八卦的秀才們肯定會寫一些諸如《首輔和太後二三事》、《首輔夜會張美人》之類的香豔戲曲文章。
謝遷是最重臉麵的人,所以他隻能打太極,勸張太後按規矩走流程,最好去找皇帝兒子要聖旨。
皇帝是大明之主,他有赦免罪犯的權利,皇帝的赦免聖旨一到,大的罪都能免了。
張太後知道兒子在躲著自己,去了八成也是白搭,還不如纏著謝遷實在。
謝遷這種老政客哪裏是那麼容易鬆嘴的,最後借著屎遁跑了,他下午還要主持象征著大明最高權力的禦前會議,哪裏有功夫在這裏和這個女人磨時間。
現在皇帝見不著,謝遷又不鬆口,到了明中午張氏兄弟肯定是死路一條。
張太後知道其中的厲害,無奈隻能跑去詔獄,親自守在自己兩個弟弟的牢房外。她的太後身份在,那些獄卒斷然不敢繞過她把張氏兄弟提出去斬首。
張太後是下最尊貴的女人,那些獄卒若是敢碰她一根頭發,負責保護太後安全的帶刀侍衛可以立即拔刀砍了他們。
而張太後長期跟在弘治皇帝身邊,自然也知道皇帝的聖旨是不可更改的,這是皇權的底線。所以她雖然胡攪蠻纏卻不敢仗著太後的身份把自己兩個弟弟放出來,隻是選擇擋在牢房門外磨時間。
反正皇帝和內閣不鬆口赦免張氏兄弟,她吃喝拉撒就都在這個牢裏。
堂堂大明母儀下的太後在牢裏過日子,這簡直就是胡鬧,朱厚照可能不在乎,但是內閣必定是坐不住的。
所以幾之內,謝遷、李東陽這些人一定會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最後的結果隻能是內閣出麵和皇帝交易赦免張氏兄弟,張太後怪怪的回宮。
朱厚照知道了消息,隻是無奈的一笑,反正張氏兄弟是絕對不能釋放的,涉及到這麼多條人命的大案,必須明正典刑!
在古代倫理關係中長兄如父大姐如母,他這位便宜老娘身為大姐對弟弟管教不嚴,落到今這個局麵,完全是咎由自取,求誰也沒用。
皇帝跑去了文華殿,下午的禦前會議自然也就在文華殿裏召開了。等到謝遷、李東陽、劉健三大內閣重臣,以及六部的堂官們,司禮監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們都到齊之後,禦前會議正式開始了。
相比於注重儀式感的大朝會,禦前會議的氣氛就輕鬆多了,諸臣都是坐在椅子上,可以隨意的喝著茶吃著點心,在閑談之中就把國家大事給定了。
因為皇帝在朝會上的大勝,在這次禦前會議上包括王嶽、蕭敬在內的幾個司禮監大太監底氣十足,在利益分配上寸步不讓,占足了好處。
而朱厚照則在旁邊抱著西瓜用勺子挖著吃,並不插嘴。司禮監是皇宮的管理部門,代表的是皇帝的利益,這些太監們據理力爭,最後得好處的是朱厚照,所以他看戲就好,插手進去反而會幹擾王嶽、蕭敬等人的思路。
禦前會議一直到黃昏才散會,內閣和司禮監互不相讓,最後是什麼都沒談成。
問題的重點是關於鹽政腐敗的問題,皇帝的意思肯定是要徹底清洗鹽政,重新建立一套從生產、運送、銷售的鹽業係統,剔除掉賺差價的中間商,將全國鹽業的收入盡歸國庫,減緩朝廷財政壓力。
反正依著朱厚照的意思,朝廷壟斷鹽業之後,一年的鹽稅可以達到五千萬兩左右,這筆錢如果能實打實的分配到大明的軍隊、衛生和教育上麵去,那麼將極大地促進大明朝廷對民間的掌控力。
想想看,如果九邊軍隊每年都能分到兩千萬兩軍費,基本上可以保證充足的軍餉,耗之不盡的糧草供應,再加上先進的武器。
理論上隻要朝廷的錢糧到位,九邊的軍隊立即就可以轉變成九支進攻型的部隊,對大明周邊的國家形成強大的軍事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