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心靈的詩歌創作(代後記)
對於詩歌創作,我一直鍾愛。
從學習寫作到成為社會認可的文學創作者,從《走在鄉愁的路上》、《心戀如歌》,到《故鄉的年輪》及《塞上詩韻》幾部集子的相繼付梓問世,對個人而言是文學創作過程中的成長和成熟,但一個人真正進入到這樣的空間,你會發現真正的詩人處境其實很尷尬。社會在發展變化,人們的道德觀、價值觀似乎在追求另一種方向,文學在向著多元化發展,路多了難以選擇,傳播載體多了,詩歌的整體水平卻難以提升。詩意蒸發了,能夠強烈震憾心靈的作品寥寥無己。文學越來越邊緣化,詩歌的地位在文學領域驟降,更有甚者,現在社會從根本是對詩義、詩歌、詩人缺乏一種認真對待的環境氛圍。原因很多,或許因為金錢和物欲,或許還有其它。
作為詩歌創作者,我們如果為金錢和地位,就不要去寫詩。如果心是物欲的,也不要去寫詩。詩歌的出路在哪裏?詩人的出路在哪裏?這是我們一直在考慮的問題。或許我們隻是平庸的詩人,注定隻能做綠葉,或者鋪路石。但如果我們的平庸能鋪襯出偉大的詩人和不朽的詩歌,那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
多說無益,其實隻是為了表達對詩歌的尊重。“大道無邊,各行其是。”以下想就詩歌創作談幾點感知。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的種類很多,有抒情詩、敘事詩、送別詩、邊塞詩、山水田園詩等,按照詩的結構、形式、風格,還可以劃分很多種。其間,愛情詩和哲理詩是我比較喜歡的。2005年,我的長篇敘事詩《心戀如歌》是在詩歌創作上進行了一些嚐試。長篇敘事詩這種題材新穎,有創新,有挑戰。雖然過程曲折起伏,作品難以駕馭,但詩中能夠體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會有一定的親和力,增強了可讀性。當然長詩的創作也其明顯的弱點,就其語言上不易把握,難度大,詩文不易誦記,又容易被忘卻。還有,現在報刊雜誌詩歌空間小,受版麵所限,發一首長詩的版麵可以發三四首短詩,所以長詩最大的弱點就是不易發表。或許正是這一緣故,很多詩人都不大願意涉獵長詩的領地。
“一首真正有生命力的詩歌必然是從我們腳下的這塊土地出發,詩的本位在於親情和鄉音。”這是一位詩人說過的話,我很讚同這樣的觀點。詩歌作品集《塞上詩韻》主要對寧夏各市縣(區)風景名勝、旅遊景點、人文曆史等進行描述,重點推介塞上江南、神奇寧夏的民族風情和曆史文化發展,以及靈性山河間的人文景觀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詩歌創作應注重故土情節,體現鄉土氣息和人文精神。立足故土,走遍故鄉,感悟山川、河流,自然生機,地域文化特色,並為此而寫作。作品分《歲月河山》、《意象之韻》、《心靈悟語》、《情感界限》四輯,以詩歌和散文詩等手法以景抒情、讚美故鄉、宣傳靈武、宣傳寧夏,以深刻的故土情結表達廣大民眾期盼民族團結、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的美好願景。
詩歌創作是一種心靈的旅行,對故鄉故土和自己熟悉的生活,有了創作的衝動,享受自我情感的愉悅和升華,這便故土文化的創作樂趣。此外,詩歌也是一種觸動心靈的創作,詩歌作品應該具備語言美與心靈美的統一。一首詩要給讀者帶來新的感受,新的發現,這似乎很難。假如通過一種意像和想像,利用一個全新的構思角度和語言風格,拓展想象的空間,注重虛與實的結合,進行創作,才能夠啟迪思想,產生心靈的共鳴。“桑梓情深、感恩名記。”這就是我對詩歌創作的真實認知。
“淡定世事如煙雲,人間真情存如血。”《塞上詩韻》因時間倉促、功力有限,自感離“耐讀、品味”的初衷相差甚遠。值此拙作出版之際,讓我懷著一腔對文字的熱愛,一腔真摯的感恩之心,對給予這本集子支持、幫助和關愛的靈武市政協、市委宣傳部、教育體育局、文聯等單位、領導、老師、親人和朋友們表示最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