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吞噬大法(1 / 2)

《途國誌錄》所載皆為各國流傳的小故事。篇幅不多不少,共有三十餘篇。

裏麵的故事十分奇怪,讓人有點摸不著頭腦,卻十分耐人尋味。

如“鳥與林”的故事,大致意思是這樣的:在某個林子裏,有很多的鳥。它們每天無憂無慮,過著十分自由的生活。這樣安逸的日子過得久了,有一部分個頭較大的鳥兒開始向往飛出林子,去找尋更美麗的林子的願望。

有一天,它們準備充足,開始了飛行旅途。而那些個頭不大的鳥兒則是留守林子,帶著期盼等待那些個頭大的鳥為他們找到更好的地方。

過去了一段時間,飛出去的鳥沒有回來,而林子裏原本個頭不大的鳥則成長了起來。

這是一個沒有結局的故事。最終這個故事隻是以這麼一句話作為終結:林外有獵人。

第二墨又仔細閱讀了一個關於“大魚與小魚”的故事。

“有海為蒼,蒼中有魚,魚所食者類,大魚食小魚,小魚噬大魚。然小魚終不敵,亡之。大魚無食,遂大魚為小魚,大魚食小魚,周而複始。”

這不足以稱之為故事,隻是闡述了一個再簡單不過的道理:弱肉強食。

《途國誌錄》的所有故事看完,第二墨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結論,這本書的主旨似乎是想要向後來人傳達“自由”、“反抗”的精神信念。

他心中漸現雛形,也隱隱有點明白鬼神王想讓他知道的一些東西。

第二墨並沒有停止繼續閱讀,翻開了另外一本書。

在閱覽了眾多書籍之後,一本保存完好的書籍引起了第二墨的注意。它的存在於眾多書籍而言是一個特類,因為它的裝訂很簡單,僅有三頁,卻能成書。

每一頁都是淡金色的紙張,名字叫做《靈源》。

它是第二墨所要閱讀的最後一本書,被掩蓋在所有第五層的幾百本書中的最底層的一本。

天地有靈,也是修士修行的根本,便是靈氣。吞呐吐氣,繼而轉化為修士的靈力。這力是肉體的力,亦是心神的力,更是精神的力。

所謂精、氣、神,莫外如是,本質都是靈力所蘊,人之所以為萬物靈長,便是因為其與靈氣的天生契合性。

這本書探討了靈力的本源,隻局限在煉氣、靈樹、結丹境。

但在第二墨看來,能夠對靈力有如此本質的認識,其作者必然不僅是一個結丹境的修士。

書中提及的一點使得第二墨就地打坐,開始內視起了自己的身體。

遼闊的丹田宛如一片湖泊,四處彌漫的“霧靄”是由湖泊中央那顆懸浮著的白丹所散發而出。

近身觀察,好似一隻螞蟻在打量著一個巨型球體。

粗看並無什麼不妥,但是當第二墨聚精會神地進一步觀察之時,本該圓潤飽滿的白丹上有著難以被察覺的裂痕。

隨著每一處都布有的裂痕被發現,第二墨所見到的已經能夠用觸目驚心來形容。

結丹是靈樹結果的結果,是一個不斷被靈氣孕育的過程。除非是內部發生負荷透支抑或是外來的深入破壞,否則一顆完整的結丹是不會出現裂痕的。

那麼裂痕來自哪裏?

《靈源》給出的答案是——功法的缺憾。

這不由使得第二墨想起了在清風老祖座下修行時所發生的一切。

未曾走上修仙路以前,他便有了“以武創法”的想法,而使得這個想法真正落到實處,實行開來的,恰是清風老祖。

“如果你真有‘以武創法’的念頭,這也未必是一件壞事,隻是此路艱難。既然你有此等壯誌,我便也不教你任何法術手段了,隻傳你最簡單的煉氣入門,其餘全憑你自己去摸索,有不懂的來問我即可。”

嚴格說來,清風老祖並沒有教第二墨太多東西,反倒師徒倆坐而論道的東西比較多。

而且清風老祖並沒有循序漸進地給他講。一開始切入的東西便是“道”這種對於當時乃至如今的第二墨都玄之又玄的東西。

“‘道’之一字,便是我們修道之人的根本。在凡人眼中,我們這些上天下地的修道之人是仙,實則我們距離真正的仙還很遙遠,甚至連為師,都不知道真正的仙是什麼樣子。蒼天下的我們,都是螻蟻,隻不過一些螻蟻強,一些螻蟻弱。”

“修仙其實就是修道,反過來說也可以。但這‘道’又要如何具體實現呢?很簡單的一個體現便是當你能夠將自己的‘道’演化為神通的時候,便可以稱之為‘道’現化了。”

“歸根結底來說,還是境界。境界未到,一切都是白搭,境界到了,自然便可成‘道’。”

回憶起這些話來,第二墨都能夠理解清風老祖的意思。

“往低了說,你的根本在於你起步的煉氣法,往高了說,你選擇的‘道’決定了你將來的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