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陽為中心的地區,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也長期是文明中心,但在民國曾成為中國匪患為禍最烈的地方之一。
三代以上,未聞洛陽有盜匪之說,豫西的山林,多是高人們隱居學道的地方,很多地方都有某人在此得道的傳說。秦漢之後盜賊日繁,但豫西之匪,依然並未泛濫,也不知名。靖康之變,宋室南遷,洛陽日趨沒落,民風也日見澆漓,每逢亂世,則豫西之民必踴躍相從。明末李自成18騎出商洛,及走入豫西,未及數月,聚眾百萬,乃下洛陽、圍開封、回鋒西安、直搗京城。
清末民初,豫西再度成為全國匪患最烈的地方。民國時期豫西土匪以其人數多、規模大而名聞全國。農業人口過剩為豫西土匪提供了充足的來源;地主剝削是豫西土匪產生的基本原因;吏治腐敗加劇了豫西土匪的產生;軍閥混戰刺激了豫西土匪的壯大。
河陽附近就是豫西土匪的老窩,當時已經到了民匪莫辨,亦民亦匪。豫西土匪,不僅嘯聚山林,綁票劫掠,攻打集寨,也不隻是幾度攻克縣城,洗劫之後揚長而去,甚至曾經成千數萬,橫行千裏,跨省劫掠。
民國時的土匪,多與楊山十兄弟有關。混得名氣最大的當屬挖了清東陵的孫殿英。
楊山十兄弟其實不隻十人,而是十四人,其中有張治公、柴雲升、憨玉琨等人,看看這三人的名字,就知道楊山十兄弟在豫西的地位。老大就是王天縱。
中原大俠王天縱是個傳奇人物,八歲入私塾,好讀書,不求甚解。至十二歲師為之講演八股,則翻然大悟曰:“中國人之聰明才智盡錮於此矣!”於是乎棄詩書而習拳棒。年輕時河陽有位孟老先生,官至SD遊擊,其子綽號孟老七,回鄉結交習武同好,王天縱就成了他的朋友。
這孟老七家有槍彈,王天縱勤於練習,不久習得一手好槍法,百步穿楊,彈不虛發,人稱神炮。王天縱還遊學RB認識張坊等同盟會。
孟老七結交鄉間豪傑,得罪官府,,孟七因為瑣事被官府捉拿,王天縱帶一幫人去救,王天縱槍法精妙,幹掉多員清兵,掩護著孟七逃走。自己也無法容身,就帶了百餘人上了楊山起杆。
豫西趟將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兔子不吃窩邊草,其實這隻是個說法而已,很多杆都禍害鄉裏。但王天縱能嚴格執行這一條,他的部下不綁票,不搶劫,專劫掠官府。由此得到附近百姓擁戴,勢力慢慢坐大,名聲傳遍豫西,四方架杆們紛紛來投,豫西杆首齊聚河陽楊山,結成楊山十兄弟的故事。
天縱雖在山寨,但很注意外邊形勢,訂有SH申報,寄到洛陽轉至山中。
他和軍師馬文德商量,冒充候補道去SH遊曆,開闊眼界。朋友秀才冉新甫陪王去滬。乘夜下山,晝息夜行,由漯河車站乘京漢車赴漢口,轉乘長江輪船至滬,住租界高等旅社中。
在十裏洋場中,一住兩月,由於天縱長得氣宇軒昂,用錢大方,認識了不少朋友,其中住同一旅社的候補道張某,羨慕王天縱的富有與豪放,就將自己的女兒洋學堂學生許給天縱,王天縱趁熱打鐵,在旅社中同她結婚。
等新夫人到了山裏,感覺不妙,才知道自己從“官太太”變成了山大王的壓寨夫人。
1911年武昌起義後,王天縱在豫西響應,被舉為“丁部大將軍”,在攻打洛陽的計劃失敗後,回軍SX參加於右任和張鈁的東征軍。張鈁二打陝州不下退居潼關,王天縱率部出商洛直取南陽,南陽鎮台謝寶勝聽說鄂軍來攻南陽,他還老大看不起鄂軍,想頂一陣,結果一聽老對手王天縱入了荊紫關,最後一點守城的信心也沒了,絕望之下自殺。
辛亥革命後,中原大俠王天縱,因功做了北洋的中將,官拜京師軍警督察處副處長。後來張勳複辟,王天縱率部攻打張勳公館,打的張勳倉皇逃入荷蘭公館。
事後有人問,王天縱說,我當十多年山大王就是打滿清,參加辛亥革命也是為這個,可這張大辮子偏要給滿清做奴才,扶保皇帝羔子重新宰割我們漢人,不打他還打誰!
這位大俠後來跟著國父組織靖國豫軍,準備出秦嶺援陝,討伐袁世凱。可惜積勞成疾,於1920年春病死夔州(今SC省夔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