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大戰期間,我們學會了更多的地理知識,而且學的時間比以前短得多(而當我們無須知道庫特埃勒阿馬拉或伊索佐在何處時,我們忘記得也很快)。年輕人很自然地放棄德語(一種瀕臨死亡的語言)去學習西班牙話,是因為“西班牙語在南美洲前途一片光明”。但這種前途在戰爭中還沒有什麼特別的表現。事實上,這塊大陸與世界各國的貿易往來正嚴重衰退著。

後來我們發現了原因。秘魯、巴西、厄瓜多爾,以及其他一些南美國家都把所有的對外貿易的具體細節委托於那些極具耐心的德國小職員。這些德國人被認為對業務十分熟練,但不幸的是老板卻不及他們那麼精明能幹。當南美洲加入協約國後(由於大多數國家的海港都隻停著幾艘德國船,而這些國家需要貸款),這些可憐的日耳曼職員卻被送到集中營去了,因此南北各商業機構也就中斷了和國外的往來。戰爭結束以後,德國職員立刻就重新回來工作,不久之後這裏一切都恢複正常了。

我們逐漸明白了事情的真相。盡管南美洲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但人口卻極少,而且在很多方麵又遠遠落後於世界其他地方,所以它至少要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才能帶來些許的益處。但是,少數幾個有錢人家除外,他們的財富,要麼是在西班牙殖民統治時期獲得的,要麼就是從不停更換的南美洲總統親戚那裏以叔叔或侄子的名義所繼承的。

假如我在本章沒有介紹太多南美洲的情況的話,請不要懷疑我有反拉美情緒。相反,我自己作為一個北美人的後代,我能比南美人自己更好地去品評他們的很多美德。但是在本書開始的時候我就說過,我試圖寫的是一本關於“人”的地理。因為我堅信,任何一塊土地,無論其大小如何,其重要性都取決於當地人民在科學、商業、宗教、某門藝術等方麵為人類幸福所作出的貢獻。從這一角度來說,南美洲幾乎和澳大利亞、蒙古一樣沒有任何貢獻。我反複說過,或許這是由於人口太少的緣故,反過來也有可能是由於這一事實,即南美洲位於赤道,白人難以取代土著人,因此也就出現了不同膚色的混血人(有白人和黑人的混血兒,有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兒,有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兒),他們還難以發揮自身的政治和智慧才能。

南美洲一直是一些奇怪的政治試驗地。巴西帝國的存在雖然還不到一個世紀,但卻是個新事物。而巴拉圭獨特的耶穌會自由邦(要比東部的帝國持續得更為長久一些)總是會出現在那些研究烏托邦的專著中。南美洲至少產生了一位偉人——玻利瓦爾,他不僅解放了自己的國家,而且還直接或間接地發起整個南美洲的革命運動並取得了成功。我毫不懷疑,在烏拉圭和玻利維亞的曆史上曾經出現過很多舉足輕重的人物,但是我們大多數都未曾聽說過他們。我正在認真思考,在對他們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之後,是否有必要把他們加入到世界名人之列。但就本書的寫作目的而言,我向你們簡單地介紹山川、河流和國家已經足夠了。

南美西海岸是由美國落基山脈和墨西哥馬德雷山脈的延伸部分所構成的,叫安第斯山脈。安第斯是西班牙名字,當時印第安人所居住的山坡上修建的灌溉水渠被西班牙殖民者稱之為安第斯,後來這些西班牙殖民者又摧毀了這些水渠和水壩,為此許多印第安人都被餓死了。既然這些征服者曆盡艱險、遠渡重洋,就是為了掠奪財富,而不是在新大陸建立自己的永久家園,那麼,搶劫土著人的財產是最好的辦法。

安第斯山脈在靠近南極圈的地方變成了很多島嶼,其中最著名的是火地島。位於智利和火地島之間的是麥哲倫海峽,當年白人首次開展環球航行,麥哲倫曆盡艱險才通過這個海峽,因此後人便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火地島的最南端是合恩角,它的名字是以發現者的家鄉(荷蘭的合恩鎮)而命名的。麥哲倫海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保衛它的福克蘭群島是英國的領土。

安第斯山脈和其他所有從北極延伸到南極圈的山係一樣,是多火山區。厄瓜多爾的欽博拉索山(現在已經是死火山)高20,702英尺。阿根廷的阿空加瓜山最高,為22,834英尺,而海拔19,550英尺的科托帕希山(也位於厄瓜多爾)是世界上最高的活火山。

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和北美洲的姐妹山脈有兩點相同之處。首先,高聳的大山環抱著廣袤的平原,為玻利維亞、厄瓜多爾等國家提供了天然屏障。其次,由於很少有方便出行的山口,因此唯一一條穿越安第斯山脈從阿根廷到智利的鐵路,不得不翻山越嶺才能進入隧道,其爬坡的高度遠遠超過了瑞士的聖伯納德山口和哥達山口。

至於南美洲的東海岸,則有阿巴拉契亞山脈,它包括北部的圭亞那山脈和東部的巴西高原,它們各自都是由一些獨立的山脈所構成的,形成了一個巨大山係的餘脈。整個山係被亞馬遜河分為兩部分。亞馬遜河並不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但卻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河流,它的分支有數百條,其中像萊茵河那麼長的支流就多於15條,而像馬代拉河、塔帕若斯河這樣的支流則比萊茵河要更長一些。

圭亞那山的北麵是另一個河穀,即奧裏諾科河流域。奧裏諾科河實際上是通過奇特的內格羅河(想想俄亥俄河既是密西西比河的一部分,又是波多馬克河的一部分)與亞馬遜河相連接的,它比亞馬遜河更適合航運。因為在流入大海之前,它不像亞馬遜河那樣必須穿山越嶺,它的河口有20英裏寬,河中水量充沛,數百英裏長的內陸水道的水深保持在300英尺,十分適合海輪的航行。

巴拉那河是南美洲一條南北走向的河流,在流向大海的途中,和巴拉圭河與烏拉圭河彙合,形成了拉普拉塔河。這條河上坐落著烏拉圭的首都蒙得維的亞。同奧裏諾科河一樣,巴拉圭河也是一條很好的內陸河。

南美洲有一個方麵要優於其他洲,歐洲除外。那就是這裏沒有沙漠。除了智利北部,其他地方雨量都很充沛。亞馬遜地區以及巴西的整個東部邊境地區多赤道暴雨,因此亞馬遜地區林木繁茂均衡,這是剛果流域所難以企及的。由於雨量充沛,南美洲的其他地區,特別是離赤道不是很近的南部地區,非常適合農業生產。阿根廷的大草原,奧裏諾科大草原和巴西的大草原都是美國大草原的強勁對手。

至於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南美洲國家,其中鮮有像我們所說的那種曆史的必然產物。它們是成功革命的意外的偶然的產物,而非緩慢成長和發展的結果。委內瑞拉的人口大約是321.6萬,和赤道離得太近而使得他們的民族缺乏活力。在北部的馬拉開波環礁湖發現石油之後,馬拉開波就成了委內瑞拉最重要的港口,在此之前,最重要的港口是首都加拉加斯的港口拉瓜伊拉,加拉加斯位於一座小山之後,不能直接麵對大海,交通相當不方便。

哥倫比亞位於委內瑞拉的西部,首都是波哥大,由於波哥大地處內陸,交通極為不便。直到馬格達萊納河口的巴蘭基亞有了飛往此地的定期航班後,情況才稍有好轉。哥倫比亞有著肥沃的土地,豐富的自然資源,並像美國一樣位於兩大洋之間。但是必須等到從北歐大量移民之後才能開發此地的自然資源。

厄瓜多爾也是一個窮國。雖然首都基多的港口瓜亞基爾港自從開通了巴拿馬運河之後就有了很好的收益,但這個國家並沒有什麼值得介紹的東西,除了它過去大量出口奎寧、現在出口最多的為可可。

沿太平洋海岸繼續往南就是秘魯。當西班牙人首次抵達這塊新大陸時,它是由一個強大的印第安人國家所統治的,這個國家由貴族即太陽的子孫印加人統治。他們選出一個國王,授予他專製權。秘魯人創造出的文明要比阿茲特克文明更高級、更具人文特征。

但是當皮薩羅到達此地時,印加帝國已經有400年的曆史了,對任何政府而言,這都是一段很長的時間。當時,印加帝國內部分有很多政黨,不同派別的貴族之間也互相爭鬥。皮薩羅就在各派中間挑撥離間,煽動印加人內訌。1531年,他控製了全國。他把印加頭領關到監獄中去,把印第安人變為奴隸,掠奪一切可以掠奪的東西,然後全部運回西班牙。從的喀喀湖畔(麵積為3,300平方英裏)到安第斯山(海拔12,875英尺),到處都是印加的廢墟,頹敗的城堡和道路,無數的陶器以及其他藝術品的碎片,這一些都告訴我們:當一個有能力的出色民族突然淪為麻木而又悲慘的土著人時,或是盲目地徘徊於以前的首都庫斯科的大街小巷,或是不得不投身於革命之中時,人類曆史遭受的損失是多麼大呀!

利馬是一座現代化都市,秘魯的銀、銅和石油等礦藏的未來命運都掌握在利馬手中,除非共和國的總統和他的外國銀行家朋友早已運走了這些礦藏,把它們存入了法國銀行的保險庫。這種事情也是有可能發生的。這也是本章為何如此簡短的原因。

玻利維亞是個可憐的內陸國,但是它並不一直是內陸國,其首都拉巴斯曾有一個直接的出海口。但是在1879到1882年間發生的著名的鉀硝戰爭中,智利和秘魯兩國為了爭奪阿裏卡地區的硝石而起了衝突,玻利維亞愚蠢地站在反對智利的一麵,結果智利贏得了戰爭,玻利維亞從此失去了沿海地區。玻利維亞十分富有,它是世界第三大錫生產國,但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英裏不到5人,總人口還不足300萬,其中大部分是印第安人,他們是印加帝國被摧毀之後留下來的。要使這塊不幸的土地有所發展則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

南美洲最南端的兩個國家是智利和阿根廷,至今都是南美洲最重要國家,它們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它們的繁榮。它們地處溫帶,因此沒有多少印第安人(他們更適合生存在熱帶),吸引來的移民都有著很高的素質。

智利的自然資源比阿根廷豐富。阿裏卡(從這兒可以坐火車直接到玻利維亞)、安托法加斯塔、伊基克和瓦爾帕萊索是南美洲西海岸的4個最重要的港口,首都聖地亞哥則是整個地區最大的城市。智利南部養牛,牛在宰殺、冷凍後,通過位於麥哲倫海峽上的蓬塔阿雷納斯運到歐洲去。

至於阿根廷,則是南美洲的大養牛場。沿著巴拉那河沿岸的那塊平坦土地幾乎是歐洲的1/3那麼大,是美洲最富裕的地方。牛肉、羊毛、皮革和黃油的出口量如此大,以至於它們可以影響到美國此類貨物的價格。在過去的10年裏,意大利的工人和農民紛紛湧向此地,定居於此,這使得阿根廷逐漸成為西半球最大的糧食和亞麻生產國之一,而巴塔哥尼亞養羊業的發展則使其成為澳大利亞最危險的競爭對手之一。

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坐落在拉普拉塔河上,正對著河對麵的烏拉圭。烏拉圭的土壤和氣候與阿根廷十分相似。現在烏拉圭境內已經沒有印第安人了,國家發展較慢,卻非常成功。而阿根廷雖然發展得很快,卻經常會由於投機和財政管理不善而出現危機。

巴拉圭也位於拉普拉塔河流域,並且在很多方麵都是3個國家中最好的。若非因為參加了1864年至1870年的那場災難性的戰爭,如今的巴拉圭肯定是非常繁榮了。當年,可憐的印第安人接受了他們過去的耶穌會主子(1769年把國家讓給了西班牙國王)的軍事訓練之後,為了一個瘋狂的人的利益,走上了戰爭之路。這個瘋狂的人後來碰巧成為他們的總統。那個無知狂妄的總統無緣無故地同時向3個強大的鄰國發動了戰爭,使得全國5/6的男人都被殺死了。戰爭結束後,全國上下一片悲慘境況,這使得巴拉圭不得不恢複一夫多妻製以促進人口的增長。看來至少還需要一個世紀的時間,這個富裕的小國才能完全從這場大災難中恢複過來。

還有一個國家需要介紹,那就是巴西。作為一個殖民地,巴西先是受到荷蘭人的欺辱,之後又受到了葡萄牙人的欺辱。葡萄牙人禁止當地人及移民同其他人進行貿易活動,隻有少數幾個裏斯本授權的商人除外,這使得整個地區處於窒息的境地。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807年,當時的葡萄牙王室為了躲避拿破侖的攻擊逃到了裏約熱內盧。於是形勢發生了變化,昔日受歧視的殖民地反而對宗主國施行了統治,時間長達12年。1821年,葡萄牙國王返回裏斯本,留下他的兒子彼得羅作為他的代表。1年之後,彼得羅宣布自己為獨立的巴西皇帝。從此以後,葡萄牙語就是連接巴西與其宗主國的唯一紐帶了。布拉幹薩王朝建立的政府或許是南美國家中最好的政府了,但1889年,由於一場軍事政變,使得美洲的最後一位皇帝被迫退位,後來他去了巴黎並在那兒死去。

巴西的國土麵積達328.5萬平方英裏,和美國大小差不多,幾乎占了南美洲的半壁江山,是赤道以南的國家中最富裕的國家。全國分為3個部分:亞馬遜低地(或稱亞馬遜河流域)、大西洋沿岸地區和高原地區。高原地區的小鎮桑托斯的咖啡產量占世界需求量的一半。除了咖啡之外,巴西還盛產橡膠,橡膠樹種植於帕拉和貝倫地區,這兩個地區正好位於亞馬遜河河口的南麵,在內格羅河與亞馬遜河的交彙處的瑙斯也種植橡膠樹。東海岸的巴伊亞種植煙草和可可。馬托格羅索的高地是牧場。巴西還出產鑽石和其他珍貴的寶石,這些寶石埋得很深,所以很難開采,至今還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鐵礦和許多其他金屬礦藏也是這樣,隻有修建更多的鐵路以使開采條件得到改善,才能使這些寶藏得到充分利用。

在南美洲還有歐洲的3個小殖民地,它們是17、18世紀舊殖民地的殘留部分。它們是英屬圭亞那,或叫德梅拉拉。荷屬圭亞那,或叫蘇裏南,這是荷蘭用新尼德蘭和新阿姆斯特丹換來的。法屬圭亞那,或叫卡堰。假如法國不是把卡堰作為囚犯的流放地,假如不是美國人偶爾在報紙上看到一些從那個非人之地傳出的種種醜聞,或許我們早就忘記圭亞那島的存在了。但無論是記住還是忘記都已經無所謂了。因為它們對人類的繁榮和幸福並未作出什麼貢獻。它們隻是提醒著那些海外遊客記起整個南美洲的過去——一個被任意掠奪的富庶倉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