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塊地勢稍高的地區是哈得遜灣(北冰洋)、大西洋和墨西哥灣的分水嶺,在這兒有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間由一條較短的河相連接,但無法通航,因為此處有瀑布,即尼亞加拉瀑布(比讚比西河上的維多利亞瀑布稍微寬一些,但卻隻有它的一半高,而尤塞米提瀑布要高於這兩條瀑布,有1,000多英尺高),因而就開挖了韋蘭運河來連接這兩個湖。休倫湖和蘇必利爾湖之間也是由一條運河——聖蘇瑪麗運河所連接的,通過此運河的船舶總噸位大於巴拿馬運河、蘇伊士運河和基爾運河3條運河的總噸位量。
這些湖的湖水經由聖勞倫河流入聖勞倫斯灣,之後再流入大西洋。聖勞倫斯灣是一種內陸海,西麵是加拿大的山脈,東麵是紐芬蘭島(1479年約翰·卡伯特發現此島,1500年在此島有了第一位葡萄牙總督),南麵是布雷頓角島、西斯科舍島和新布倫瑞克島。卡伯特海峽把紐芬蘭島和布雷頓角島分隔開,親眼目睹了最先到達此地的是意大利人。
至於加拿大北部,也就是所謂的西北地區,由於氣候太過寒冷而使得白人難以在此居住,所以我們很少聽到對此地的描述,隻是聽說過當地獨特的警察隊伍。這裏有眾多湖泊,絕大多數土地都曾經屬於哈得遜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670年,剛好是亨利·哈得遜死後的59年,亨利·哈得遜是哈得遜海灣的發現者,此海灣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後來被他那些叛亂的部下所謀殺了。那些創建該公司的英格蘭冒險家是如此野蠻,假如再給他們50年的時間的話,他們會殺光森林湖泊裏的所有生物(即使是在動物的繁殖季節,他們依然照殺不誤)。而那些印第安人也將會因為他們所提供的大量烈酒而毀掉。後來,英國女王幹預這件事,把該公司所管轄的大部分地區並入了她的加拿大殖民地。哈得遜公司仍然在這兒做生意(盡管規模變得很小,但卻連續經營了262年,這真是十分了不起呀!),但不再像以前那麼放肆,那麼不負責任了。
位於哈得遜灣和聖勞倫斯河之間的拉布拉多半島,由於受來自格陵蘭的寒流影響,對人類的使用價值不大。但是加拿大自治地的宏偉藍圖才剛剛開始,但卻由於人口太少而讓人頭疼。
從政治上講,加拿大是一個大帝國夢想破滅之後的有趣的殘留物。當喬治·華盛頓出生時,北美洲的絕大多數地區都屬於法國和西班牙,而英國在大西洋沿岸的一小塊殖民地則像孤島一般被敵國所包圍著。法國早在1608年就到達了聖勞倫斯河河口,後來又把目光轉向內陸,先是向西,直到休倫湖。他們在整個大湖區勘察了一番,並在此地發現了密西西比河的上遊。1682年,拉瑟爾順流而下,直抵河口,占領了整個密西西比河流域,並將這一地區用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的名字來命名,將其稱之為路易斯安那。17世紀末,法國的領地延伸到了落基山脈。山那邊屬於西班牙的領地。阿勒格尼在當時是要塞,正好處於法國、英國、荷蘭3國的殖民地以及西班牙的佛羅裏達殖民地的中間,把他們的殖民地天然地分隔開來。
假如路易十四和路易十五稍微了解一些地理知識的話,假如對於這兩位藝術愛好者而言,一張地圖比一張新掛毯上的圖案的意義更為重要的話,那麼新英格蘭和弗吉尼亞的人現在所說的或許就是法語了,而整個北美地區都將接受來自巴黎的管轄。但這兩個國王並未意識到新大陸的重要性。由於他們的冷漠,加拿大說起了英語,魁北克和蒙特利爾也不再是法國的城市,而再過幾代之後,新奧爾良和整個遠西也被賣給了剛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或許連偉大的拿破侖也認為用一塊遙遠的土地換取一堆美元是一筆聰明的交易。但是他們絕不會想到,現在這塊突起是美國最富庶的地區。
1819年,佛羅裏達也並入了這塊新領地。1848年,得克薩斯、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加利福尼亞、內華達和猶他州被從墨西哥那兒搶了過來,歸入美國版圖。曾經被認為必將成為兩個拉丁強國後院的美洲大陸北半部,在不到100年的時間裏已經徹底易主了,並成為歐洲北部大平原的延伸。
這些由不同民族所組成的地區,由於戰爭的原因,特別是其原來的主人的漠視與目光短淺,現在終於出乎意料地被合並在一起,其經濟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變得十分繁榮。隨著第一條線路的修建,第一艘汽輪的開通,數以萬計的移民湧向此地,他們或是由水路來到大湖區,或是越過阿勒格尼山進入大平原,將此地加以開發供人們居住,並在此種植小麥,使得芝加哥後來成為全世界重要的糧食基地。
當位於五大湖區、阿勒格尼山脈和落基山麓之間的三角地發現了豐富的煤、石油、鐵和銅等資源之後,這一地區很快就成為了新合眾國的大工業區,新合眾國中的匹茲堡、辛辛那提、聖路易斯、克利夫蘭、底特律和布法羅這些城市,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工人聚集於此,和早期移民者一起開發這些財富。由於這些城市需要港口以便出口它們的鋼鐵、石油和汽車,因此大西洋沿岸的老殖民地紐約、波士頓、費城、巴爾的摩等成為前所未有的備受矚目的城市。
同時,南部各州最終也從南北戰爭後重建的黑暗時期(比內戰還要艱難)中走了出來,它們積聚了足夠的資金,在沒有奴隸的情況下開始種植棉花。加爾維斯頓、薩瓦納和新奧爾良都重新展現出一片生機。鐵路、電視、電話連接著整個國家,使其轉變成為一個巨大的農場和工廠。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裏,又有6,000萬歐洲人遠渡重洋加入到開拓者的隊伍中去,他們一起規劃、建設、生產、銷售,建設出一個前所未有的世界大工廠。大自然從未如此慷慨地把如此多的機會賜予其他國家,卻賜予了美國,它賜予我們一塊廣袤的平原,宜人的氣候,肥沃的土地,平原兩側由通行方便而又荒無人煙的高山護衛著,並帶給我們無窮無盡的資源和便利的航道,還饋贈我們一個最為重要的禮物,即一個沒有曆史和語言負累的民族。
我們隻要再往南走走,到達墨西哥和中美洲,就能夠認識到這些優勢對一個國家的真正意義了。墨西哥境內除了瑪雅人曾居住過的尤坦半島外,幾乎都是山區,從裏奧格蘭德開始向南,地勢逐漸升高,直到馬德雷山脈和阿納海克高原,這裏的山峰海拔大多是16,000至17,000英尺。許多山脈像波波卡特佩特山(17,543英尺)、奧裏薩巴山(18,564英尺)、伊克斯塔華特山(16,960英尺),原來都是火山,但科利馬山(13,092英尺)是美洲現存的唯一一座活火山。
在太平洋沿岸,馬德雷山陡然挺立在海岸邊上,但是在大西洋沿岸,山勢則逐漸變得平緩,所以來自歐洲的移民從東部靠岸,很容易找到進入內地的路。首批移民是於16世紀初到達此地的,當時正是西班牙失望至極的時刻,因為那個可惡的熱那亞人的新發現被證實是假的,是慘痛的失敗,那裏並沒有黃金白銀,隻有赤身裸體、一讓幹活就躺下裝死的野蠻人,以及無數的蚊子。
隨後謠言開始流傳,說是山那邊住著阿茲特克人,他們的皇帝住在黃金鑄就的城堡中,睡的是金床,吃飯用的是金盤,十分奢華。費迪南德·科斯特茲率領他的300勇士於1519年登陸墨西哥。他們依靠12門大炮和13支大口徑短槍,征服了可憐的蒙特朱馬的所有領地。接著,蒙特朱馬就被以哈布斯堡國王的名義絞死,未能目睹他不久之前秩序井然,管理有方的王國被徹底消滅。
在這之後的約300年裏,確切地說是直到1810年,墨西哥一直都受西班牙的統治,得到的是殖民地的待遇。當地的多種農作物也被禁止種植了,這是因為害怕它們會和宗主國那些不太受歡迎的產品競爭。農作物的收入大部分都流入了少數有錢地主的口袋裏,或者是歸宗教團體所有。直到今天,這些宗教團體依然試圖控製這些土地。
之後,在19世紀中期,也就是在奧地利人馬克西米利安到此開展了那次荒唐的冒險活動(他想依靠法國人的幫助成為蒙特朱馬的繼承人)之後,人們發現,墨西哥不僅是一個物產豐富的農業國,還擁有儲量甚至會超過美國的豐富的石油。此時,1,500萬墨西哥人,其中40%幾乎都是純印第安血統,生活十分貧困,其貧困程度和科斯特茲最初來的時候沒什麼差別。於是,現在大財團插手墨西哥的內政,組織革命,而當地人則拚命地反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他們打破了百年紀錄(平均每年要進行20場革命),整個國家都卷入了暗殺和血腥恐怖之中。幸運的是,在世界大戰期間,各大財團資金吃緊(戰爭耗費了大量資金),無暇旁顧,墨西哥才得到了喘息的機會。今天,一些鐵腕人正在試圖消除3個世紀以來蔑視、疾病和愚民政策所造成的創傷,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從韋拉克魯斯和坦皮科(墨西哥灣的兩個港口)日益增長的出口量我們就可以看出這一點。6年之後,墨西哥城與華盛頓不僅建立了對話關係,並且事實上真的開始禮貌而微笑著交談了。
連接南北美洲的中美洲,有著肥沃的土地,很適合種植咖啡、香蕉、甘蔗以及任何外國投資者想要的農作物。但這裏的氣候讓白人難以忍受,而黑人又不願為拜仁幹活,再加上此處火山眾多,因此,無論是對於白人還是黑人,這都不輕鬆。
對大多數人來說,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哥斯達黎加僅僅是幾個浪漫的名字,除非他們集郵。因為這個規律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國庫愈空虛,郵票愈精彩。”接下來我們要說到巴拿馬共和國,它對於美國真是意義重大。它是我們的孩子,我們隻能接受它,因為我們是唯一的獨立國家,不得不護衛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濱海區。假如我們等著哥倫比亞把它出售給我們,我們可能仍然在和哥倫比亞的議員們商討價格,而他們隻想在對他們有利的契約上簽字。
巴拿馬地峽是一條狹窄的陸地。當巴爾博亞站在這裏的巴爾博亞峰同時注視兩洋之後,西班牙就了解其重要性了。早在1551年,西班牙人就希望自己能開挖一條運河,從此,聽說每代人都有了新的計劃。在科學界稍微有些影響力的人,每人都至少拿出一套藍圖,提出最好的解決方案。但是從將近30英裏厚的堅硬岩石中挖出一條運河真是個難題。最終,這一難題被諾貝爾發明的炸藥給解決了。可憐的諾貝爾無論如何也想不到他的發明會被人們用作互相殘殺的工具,當初他隻是想用這些炸藥來幫助農民清除田裏的樹樁和巨石。
此後出現了一股加利福尼亞的淘金熱,成千上萬的人紛紛湧向巴拿馬,因為從這兒無須繞道合恩角。為此,1855年跨越地峽的鐵路開通。15年後,蘇伊士運河開挖成功的消息更是傳遍了世界。後來,運河的設計者費迪南德·萊斯普斯決定要修建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運河。但由於公司經營管理不佳,工程師們有著太多的計算錯誤,大批勞工也因得瘧疾和黃熱病而悲慘地死去。經過和大自然的8年奮戰,再加上和巴黎交易所那場不那麼直接但是卻損失極為慘重的交鋒,最終這家法國公司變得聲名狼藉,就此消失了。
之後的10多年中,一切工作都停滯不前,甚至還有棕櫚樹從萊斯普斯留下的火車的煙囪裏長了出來。最終在1902年,美國購買了這家破產公司的所有權。隨後,美國和哥倫比亞就美國想要購買一塊用來修建運河的土地的價格展開談判。西奧多·羅斯福最終對遲遲沒有結果的談判忍無可忍,於是就在這個偏僻的地方發動了一場小政變,並在不到24小時就承認了新獨立的巴拿馬共和國,並開始開挖運河。這件事情發生於1903年,而運河在1994年竣工。
巴拿馬運河的開通,使得加勒比海由一個內陸海變為一條連接歐洲和亞洲的商業要道,為此,那些位於加勒比海和大西洋之間的島嶼的地位都得到提高。英屬巴哈馬和古巴遠離航道,當然,百慕大也是如此,它位於紐約和佛羅裏達之間,受英國的控製。牙買加(英屬)、海地和聖地亞哥(名義上獨立而實際上則受華盛頓掌控)則處於十分優越的位置,可以從運河中獲益。此外,波多黎各、小安德列斯群島和東南部麵向大安德列斯群島、古巴、海地、牙安加、波多黎各的一些小島也都能從中獲益。
在17世紀,相比較於美國大陸,小安德列斯群島對於歐洲國家更有價值。那裏氣候炎熱濕潤,非常適合種植甘蔗,而且奴隸一旦上岸就難以逃跑。現在這裏仍盛產甘蔗、可可和咖啡。假如這些產品中的大多數能夠被從歐洲開往巴拿馬運河的船隻給買走的話,他們就能賺到更多的錢,那他們真是感激不盡了。這些島嶼依次有背風群島、聖托馬斯島、聖克魯斯島、聖馬丁島、薩巴島、聖約翰島、聖尤斯塔蒂尤斯島(一個很小的岩石島,在美國獨立戰爭時期是走私物品的主要集散地)、瓜達盧佩島、多米尼加島、馬提尼克島(像其他地方一樣火山活動十分頻繁,在1902年的時候差點兒因培雷火山的爆發而毀滅)、聖盧西亞島、聖文森特島,以及巴巴多斯島。
向風群島包括布蘭基亞島(屬於委內瑞拉)、博耐爾島、庫拉索島,以及奧魯巴島(屬於荷蘭)。所有這些島嶼從前是連接委內瑞拉的圭亞那山脈和墨西哥的馬德雷山脈的山係的外延部分。後來,那座大山消失了,隻留下一些單獨的高峰形成了島嶼。
從工業角度來看,這些島嶼都是毫無用處的。奴隸製的廢除也帶走了它們原有的財富。現在,它們是世界聞名的冬季旅遊勝地,也是煤炭和石油的集散地。隻有和奧裏諾河三角洲相對的特立尼達島仍然保持著以往的幾分繁榮,因為火山噴發給它帶來了大量瀝青礦。現在,原先的奴隸被印度人所取代,他們開始在這裏開礦,人數占全部人口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