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對皇帝說不的明朝第一詩人
鉤沉
作者:憶江南
《紅樓夢》中的《終身誤》一曲有這樣兩句非常唯美的唱詞: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讀之令人如沐仙泉,如入仙境。其實,這並非曹雪芹百分百的原創,而是脫胎於“明初四傑”之首高啟筆下讚美梅花的“雪滿山中高士臥,月明林下美人來”。
高啟以其才思俊逸,穩占著明朝第一詩人寶座,清代大學者紀曉嵐就曾經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讚譽高啟“天才高逸,實據明一代詩人之上”。毛澤東對高啟亦評價甚高,當其讀到高啟所作《詠梅詩·瓊枝隻合在瑤台》後,大為讚賞,不僅書錄了全詩,而且在詩前注:“高啟,字季迪,明朝最偉大的詩人。”在“偉大”下麵,還重重畫了一道橫線以示強調。
然而,不幸的是,高啟之死在明朝詩人,乃至中國詩人中,也是最慘烈的。
高啟出生於元朝末年的江蘇蘇州,當時叫平江路長洲縣。高啟從小父母雙亡,寄人籬下,卻才思敏捷,過目成誦,是遠近聞名的神童。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長洲縣成了造反派吳王張士誠(1321-1367,元末農民起義領袖,1363年自立為吳王,後被朱元璋所殺)的地盤,由他手下的大臣饒介直接管理。饒介是當時的大文人大書法家,特別重視文藝方麵的人才,在他的盛情邀請下,高啟在16歲時進入饒府做了幕僚。但是,生性高潔傲然的高啟厭惡官場做派,幾年後借故離開,到吳淞江畔的青丘隱居起來。
1368年,朱元璋在如今的南京稱帝。朱元璋雖然小時候因為窮沒上過幾天學,卻是一個求知若渴的人。和很多皇帝一樣,朱元璋也喜歡讓讀書人,特別是知名文人,給他捧捧場,於是就向當時的著名文人們發出了邀請函,大詩人高啟自然也在被邀請之列。
高啟以為新朝會有一番新氣象,就接受朝廷征召來到了南京,就任翰林院編修,參修《元史》,同時負責“教授諸王”,也就是給朱元璋的兒子們做家教。
1370年的一天,朱元璋到翰林院視察,給參修《元史》的編修官們提了幾個問題,高啟的回答碰巧令朱元璋非常滿意。朱元璋一高興決定讓高啟擔任戶部右侍郎。要是換了那些權欲熏心的家夥,得到皇帝這樣的眷顧,肯定早就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但是,高啟是個散淡閑適慣了的人,編編史書,教教學生,他還可以接受,如果讓他整天忙於看報告,寫批示,圍著領導轉,他就有些受不了了,所以,他委婉地謝絕了皇帝,理由是“年少不敢當重任”。
朱元璋是一個極端的皇帝,他見高啟不領他的知遇之情,不由得大怒。既然不願意做新官,幹脆連舊官也別做了!於是,高啟被“賜金放還”。
高啟回鄉隱居的第三年,他在翰林院時的朋友魏觀來到蘇州做知府。魏觀是文學發燒友,也是高啟的超級粉絲,他經常邀請高啟到府中談詩論文,飲酒做客,高啟難以拒絕老朋友的盛情,又一次走進了官場的邊緣地帶。然而,就是這一次“失足”把他送上了慘絕人寰的死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