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三、以科技、情感、藝術為著眼點,創新黨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教學方法。

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和教育過程有三個源泉:科學、技巧和藝術。”黨校在創新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教學中要充分重視和合理運用科技、情感、藝術三方麵要素,保證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能夠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一)注重教學手段的傳統與科技的融合。

教師在進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教學時,應該注重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科技教學手段的協調使用。現代科技教學手段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刺激,增強了知識的形象性、延長了學習者的記憶時長,比如:通過多媒體幻燈片的展示,教師可以將大部分的教學重點展現在學員麵前;通過虛擬網絡平台的搭建,為教師和學員提供了更為便捷的學習、交流平台,能夠將課堂上的思考延續到課後。科技手段為教學方法的創新打開了新的方向,但我們不能夠過於依賴科技手段進行教學,在需要教師運用傳統教學手段的課程內容則要求教師充分發揮傳統教學手段的作用,通過教師發展、辯證、全麵地教授知識,引導學員學會篩選信息、辨明是非,科學利用現代科技教學手段進行自學。

(二)注重教學內容與形式的感性化。

教學過程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學主體的世界觀、價值觀以及道德規範等都會直接影響教學對象的判斷和思考。在進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教學時,黨校教師首先應該確立的是正確的立場和方法,即進行馬克思主義研究必須要站在無產階級和人民這一邊,通過理論聯係實際的方法,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和無產階級鬥爭曆程和無產階級專政探索曆程緊密聯係起來。隻有將冰冷的文字與有血有肉的具體曆史融合起來,才能準確把握在具體背景中產生的特殊語言的本質,才能讓我們拉近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距離,讓原本晦澀難懂的著作煥發出感性的人性光輝。教學內容的感性化還要求教師能夠運用各種形式的感性化方法,將自己對於原著本身的理解化作熱烈的情感感染學習對象,才能達到理論由外而內地理解和接受。我們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展示,收集馬恩、列寧、毛澤東等經典作家的趣事典故,以及廣大無產階級革命家自我糾錯、自我成長的故事,將理論的生成與人的自我發展完善結合起來。通過具體實例分析、影像播放、現場觀摩學習等,讓枯燥的理論文字,活躍於容易讓人接受的不同表達方式之中。在教學過程能夠潛移默化中喚起學員的思考,避免灌輸式教學的所產生的厭倦感。

(三)注重教學藝術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一種理論隻有真正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切身需要出發,才能被廣大民眾所信任;一種理論隻有真正被廣大民眾所把握,才能最終發揮其強大的指導功能。要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則要求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教學必須注重教學藝術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語言文字是理論的載體,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不僅是思想研究上的巨著,同時也是語言文字的巨著。發揮語言藝術在經典原著的教學中的作用,要注重將嚴肅深奧的理論轉換為簡單、樸實的語言,注重運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文字說話,讓基層幹部掌握這樣的語言運用。大家都熟識的鄧小平同誌的“白貓黑貓論”正是語言藝術生活化的經典。毛澤東同誌的經典著作中,也常以其幽默藝術為我們解釋了很多的名詞術語。比如:他形容“空話連篇,言之無物”的黨八股是“懶婆娘的裹腳布又臭又長。”既通俗易懂又幽默有趣。黨校教師在進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教學中也要注意總結和提煉出中國化的語言模式,時代化的語言標誌以及大眾化的語言風格,將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運用幽默、活潑、自然的教學藝術加以表達和解釋,進而提升經典著作教學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