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一)一室一經典:打造不同學科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精品課程。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創作一係列著作時,並沒有刻意地以不同學科領域作為劃分標準,而是圍繞具體曆史階段的具體曆史任務去展開論述的,因此,要係統地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就必須首先從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本本入手。正如恩格斯在談到如何學習《資本論》時曾經指出的:“對於那些希望真正理解它的人來說,最重要的卻正好是原著本身”。要講好經典則必先“啃好”經典,即返本和歸真,當然這並不是讓黨校教師困於書齋,孤芳自賞,而是要求教師能夠以發展、辯證、係統的方法研讀原著第一手資料,注重對原著重點語句語義的發掘,注重原著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對接,吃透原著的核心精神,善於歸納總結蘊涵於經典著作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在各個時期的繼承、批判和發展。
不同學科領域對於經典著作研究有著不同的側重點,在全麵把握馬克思主義各個組成部分之間內在的、有機的聯係的前提下,黨校不同科室的教師可根據自身的學習專長去挖掘經典著作在不同學科領域的思想基礎和當代價值,打造出各個科研室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精品課程。比如:經濟學教研部可以重點讀透《資本論》、《帝國主義論》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專著的核心要義;哲學教研部則要重點抓好《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德意誌意識形態》等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著作的專題研究;黨史黨建教研室可以圍繞《共產黨宣言》、《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進一步,退兩步》《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等著作創設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政黨的建黨理論等專題研究。
(二)一課一熱點:創設活學活用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實效課程。
任何的學習最終都應回歸到現實的運用,黨校在進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教學中,更應該將求真務實的學習要求貫徹始終。因此,在經典著作的專題課程創設中,我們要善於把經典著作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融合起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以經典著作的基本內容、基本觀點為輻射,以當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類熱點問題為案例對象,展開深入地理論分析,深刻挖掘經典原著對於當前社會整體發展趨勢的預見性,反思經典原著存在的某些時代局限性,在反思和批判中探尋解決新問題的創新方法。比如: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此次金融危機的本質、成因以及它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廣大幹部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將這個熱點問題與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教學結合起來,我們可以創設“研讀《資本論》,透視金融危機”的專題課程,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通過導讀讓學員具體認識《資本論》的基本理論,具體分析資本主義私有製條件下商品的內在二重性矛盾的不可克服性,深刻揭露金融危機的本質和根源。結合中國共產黨在危機應對中製定的行動綱領,科學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同一性與差異性,創新提出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防範風險和應對危機的具體措施。通過熱點與經典的結合,使得教學內容充分體現出追朔理論的本源性和務實創新的現代性的交融,不斷滿足幹部教育與時俱進的培訓需求。
(三)一論多視點:樹立多元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解讀課程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創新型教學既要豐富和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教學內容,同時也要打破馬克思主義理論單一學科的束縛,以西方學術思潮作為參照係,增強解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曆史整體感和科學性。過去封閉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學習使廣大領導幹部的理論知識較為單一,在麵對眾多西方學術思潮和話語的衝擊時,不能正確、客觀地看待西方學術思潮和馬克思主義理論之間的關係,當然,也不能有效回應西方的學術疑問和挑戰。
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教學內容改革應該嚐試:“一個中心”——以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作為教學的軸心,“兩條軸線”——包括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曆史發展軌跡作為縱向比較軸,以同一時期西方學術思潮的主要代表作為橫向比較軸的創新路子。在教學的深度上注意把握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教學的立足點和歸宿點,同時在教學的廣度上注重拓寬各種西方理論思潮的思維視角。在馬克思、恩格斯所撰寫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神聖家族》、《德意誌意識形態》等一係列著作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拓展對於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等人的哲學思想的認識,並且能夠結合原著的具體闡述,幫助學員學會自覺分析,自主批判地學習,把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形成發展與馬克思對黑格爾、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等分離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分離的唯物主義的自然觀與唯物主義的曆史觀的反思批判統一起來,真正做到批判地學習,使學員真正掌握“比較——反思——批判”的經典原著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