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十分讚許女婿的才華和誌向,但同時又替女婿分析了整個國家的形勢,鼓勵女婿:“你最好是參加完解放戰爭的全過程,然後再進行創作,這樣視野會更開闊,經驗會更豐富。”
蕭逸含笑點頭。聽從嶽父的指點,愉快地奔赴太原前線。臨行,蕭逸為嶽父母拍下了幾張珍貴的照片。孰料,這竟是最後的一次見麵!蕭逸告別嶽父母後,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六兵團開往山西,參加解放太原的戰鬥。作為記者,本來隨軍采訪就可以了。但蕭逸直接上前線陣地,參加戰鬥,英勇無畏。4月15日那天,他站在新占領的水泥碉堡裏,參加對敵喊話,不料,敵人詐降,一梭冷槍打來,蕭逸光榮地犧牲在陣地上。
蕭逸犧牲後的第二天,他的戰友張帆把他的遺物和照片通過鄧拓寄給茅盾,茅盾夫婦得到這個噩耗,又大哭一場。茅盾內心覺得更加難過,感到自己沒有保護好他而悔恨萬分!
茅盾把悲痛深埋在心底,淚水往肚裏咽,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國家的建設、中國文化大廈的建設中去。在工作中忘卻失去愛女愛婿的創痛,和郭沫若、周揚等一起,把來自新老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組織起來,籌備全國性的文藝家組織。與此同時,茅盾於5月22日和30日,兩次主持《文藝報》(試刊)主辦的座談會,聽取文藝界各方麵的意見。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召開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茅盾在大會上作了題為《在反動派壓迫下鬥爭和發展的革命文藝》的報告。成立了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郭沫若當選主席,茅盾、周揚為副主席,中華全國文學工作者協會也同時成立(即中國作協前身),茅盾當選為主席,擔起全國文藝領導工作的重擔。
同時,茅盾參加了新政協的籌備工作,為建國大業盡心盡力。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文件,決定定都北平,改北平為北京,會議選舉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一百八十人,毛澤東當選為全國委員會主席,茅盾被推選為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之一。新中國的曙光已經照耀中國大地,麵對這曙光,茅盾內心十分興奮和激動,在政協大會上發言時,他曾激昂地說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揭開了中國曆史全新的一頁。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的統治從此結束。獨立、民主、和平、統一的新民主主義的、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像初升的太陽照耀著亞洲、照耀著世界”。
1949年,毛澤東同周揚、茅盾、郭沫若在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