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產網,速火也速敗
警戒
作者:小虎
土淘網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創業公司,做特產電商生意,建於2011年9月,乃互聯網新兵,於2012年12月22日猝,成了烈士。其失敗原因其實是所有土特產網上共同麵臨的窘境。
某種特產一定和某個城市有關聯,特產賣家都會標榜自己是某地正宗。在淘寶裏輸入關鍵詞“山核桃”,可以搜到81000多個寶貝,有4500多家專營店鋪,如果不看評價和銷量會很難選擇買誰家的,也許你說核桃當數臨安的好吃,那把目標縮小到“臨安”,同樣會搜出1900多家臨安核桃店,家家都說自己是“正宗好味道”。
搜遍暢銷特產,幾乎都如此,這個問題的關鍵是信任誰、該如何信任?我們的特產多是“地域品牌”而非企業品牌,經營特產的主體多數是中小企業甚至是家庭作坊,讓消費者信賴的特產品牌更是鳳毛麟角,而這個市場也遠沒有到競爭品牌的階段,導致品牌、質量、信譽良莠不齊。
某業內人士曾說“地域品牌”就像公共廁所,誰都可以用。比喻雖不雅觀,但卻道出了其中問題,好的壞的經營者都用相同的“地域”,會有“一隻老鼠壞一鍋粥”的窘境。
有一個現象,賣特產最火爆的地方是各地火車站、汽車站、高速路休息區和旅遊景點,購買者多不是本地人而是城市間的流動人群,而購買後多數也不是自己吃,主要是送給親朋好友。
隨便一個站台,都是各種琳琅滿目的禮盒,每個包裝盒上都醒目的印有“某某地方特產”,仔細看生產廠家則各不相同,遍布天南海北。這個特殊的禮贈需求,把特產市場推向了另外一個極端,即靠誇張的包裝取勝而非質量本身,“特產”僅是謀求銷路的符號。“特產”和其本身應該倡導的“原汁原味”逐漸遠去,市場出路越來越窄。
提起特產,每個人都想到自己的家鄉小吃。但多指某種食物,而非流通商品。比如羊肉泡饃、臭豆腐、羊肉串、肉夾饃、驢肉火燒、烤鴨、叫花雞等,這些食物需要即做即食,很難搬到網上去流通。即使有的搬到網上流通,按照食品安全管理製度也不一定合格。還有些特產並非食品,如景德鎮陶瓷、無錫茶具、昆明花卉、遂縣碳纖維等,更難和食品放在一起售賣。
用“特產”概念整合商品流通有些虛無,什麼商品都好像是當地特產,仔細琢磨又好像不是。
再有,特產的季節性、地域性、保鮮性等問題都是土特產網銷越來越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