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真正讓人所向披靡的是:愛
剝掉這一層層使感官遲鈍的世俗的老繭
很早以前,我看過一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小孩因為沒有任何免疫力,外界的一點點接觸都可能帶來致命的後果,所以不得不生活在一個被完全隔離的小玻璃罩裏。當某一天他用盡一切方法,終於打破玻璃溜出去時,醫生大喊著 “所有人都不許觸碰他,離他兩步以外”時,我看到他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中間,周圍是圍觀的眾人,他們隻是看著,不敢向前一步。我看到他眼中的悲傷和委屈,那麼令人心碎。我知道,他覺得受傷。這種以保護為名的傷害該如何權衡?生命重要還是心重要?也許永遠無法博弈。底線是活下去吧,至少還有愈合的機會和可能。
很多時候,一個人的美食,卻是另一個人的毒藥。
我們隻看得到我們被告知的部分中我們願意看到的,這何嚐不是另一種偏見。
說到底,也不過是非常膚淺的人。
我們每天都要接收大量信息,卻根本沒有時間和能力去偽存真。在傳播過程中,同一個信息會經過路過的每一個渠道的再加工,而變得麵目全非。什麼是真什麼是假,本就不易評定;而在層層遮掩後,就更難以區分哪些是準確的,哪些是被無意誤讀,又有哪些是被惡意扭曲。很多時候,我們的判斷並不準確,外界的偽裝會迷惑我們的心,行動也變得有失偏頗。我們會因為很多原因產生偏見,舍棄自己內心的期待。
好好看看坐得離自己最近的人,你看到了什麼?競爭對手嗎?還是那個默默暗戀你卻不知道的人?是一個受父母寵愛的女兒?還是那個早早承擔起家庭重擔的苦命人?抑或是即將跳槽的前同事?
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能是別人眼裏的任何人。
很多時候,我們通過滿載著種種偏見的大腦認識他人,卻以為看見了全部,並依此采取行動。可是,人們的偏見有時毫無緣由又極度偏執,就像我會因為不喜歡某個演員,而拒絕看她演的一切戲。生活中這樣的事情很多,我們都逃不過內心的抗拒,這種偏見往往有失公正和客觀。有時這種偏見無論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沒有太大的傷害。真正需要重視的,是那些會造成實質傷害的偏見,它的影響往往比人們以為的更可怕。
有一段時間,我和朋友在網上購物的包裹總是有破損和被打開的痕跡,直到某一天,我們無意中看到是小區的那個門管拆開的,怪不得每次收到的東西總有一些感覺分量不夠。當時年輕,一追到底,他被開除。我們還憤憤不平地認為他活該。多年後再回想,生活多艱難,才會拋棄一個人的良知去偷東西呢?他不過才十七八歲,同齡人都還在上學,他卻拿著一個月一千塊的工資勉強維持生活,這筆錢也許還要寄回老家。對於他的朋友來說,他未必不熱心;對於他的家庭來說,他未必不孝順啊。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他的確有錯在先,但我們卻讓他失了業,未嚐不是欠考慮了。
我們靠自己腦補別人的身份,但是對方到底是誰,我們其實不得而知。我們隻能依靠有限的信息進行判斷。每個人的語言係統和表現方式都是極其不同的。這不僅源於思維方式的差異,也源於背景的差異。“理解”之所以難得,是因為它無法靠好好說話、傾聽就可以獲得的。 一個人背後的情緒,他人很難知道,但別作為判斷在不在乎的標準,隻能說明敏不敏感。
關係的本質在於關係本身和交往,但是一個人一定要清楚自己的位置和立場。我一直在想,有沒有可能統計出,人一生的軌跡,有多少是由自己決定的,有多少是由周圍的人決定的,有多少是由陌生人決定的,又有多少是由不可抗力決定的?
很多人的選擇也許真的是情非得已。Andrew Stanton寫出了動畫史上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海底總動員》《機器人瓦力》《玩具總動員》……他揭示了一個奧秘,“任何人都值得去愛,一旦你聽過了他們的故事。 ”如若不是大奸大惡之人,大多數人就像一個好看的多層奶油蛋糕,隨著時間的流逝,才能完全了解他。
如果可以,讓我們離遠一點,看一看那冰冷硬朗的外衣下心底的柔軟,聽一聽那疏離冷靜的言語下心底的渴望。缺少同理心的人很容易陷入群體意識,固執而不討人喜歡。如果可以,讓自己融入自然,理解人性。 在自己和別人生活麵臨困難的時候,給一些安慰,多一些寬容。有時候,我們願意原諒一個人,不過是因為我們也曾如此絕望過,如此卑下過,如此痛苦得快要死掉過,為了這一點共鳴,我們願意認真聽一聽對方的故事,不再苛責,如果無法奉獻溫柔,至少不要落井下石。
誰不想做個好人?我們對一件事心存悲觀,帶著負麵評價,不過是因為自己不信任它,不信任事情的當事人,也不信任我們得知的媒介。然而很多時候,別人口中的事實不過是我們耳中的謊言罷了,“每個人都不自覺地把別人當成了自己主體意識之外的客體,從而減弱了對他人人性的體察和感知。 ”
裏爾克說:“愛,很好,因為愛是艱難的。以人去愛人,這也許是我們的最艱難、最重大的事。”70億人擠在一個浩瀚宇宙的小星球上,各自存在。我們平均每人對7.4個人說出2250個字,發出超過3000億封郵件,190億條短信,但我們仍然感覺孤獨。
如果可以,多一點寬容,多一點同理心吧。
我們鼓勵傾聽,鼓勵表達,鼓勵彼此了解,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每一朵玫瑰都有刺,每個人都有另一麵
卡萊爾說,“在生活中,沒有人能不與別人發生推擠;他不得不以各種方式奮力擠過人群,在冒犯別人的同時也忍受著別人的冒犯。 ”
不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在任何一段關係中,我們都希望自己真心以待的,能夠給予我們對等的回報。我們想要的,都是對方心裏最重要並且獨一無二的位置。所以,如果父母有幾個孩子,我們會因為兄弟姐妹爭風吃醋;如果朋友因為有了家庭而忽略了我們,我們會心生酸澀;如果我們的愛人因為忙於工作而對我們冷淡,我們會對這份感情產生懷疑。
有一段時間,我身邊的好友都在談戀愛,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節目,而我的節目就是她們,但是她們根本無暇關注我。久而久之,我想,“怎麼每次被遺棄的都是我?”我去跟其他人抱怨,慢慢感覺自己成了怨婦。一次一位好朋友快過生日,我想送她禮物,問她的意見,得到的卻是,“你不用麻煩,不用送東西給我。”頓時心都冷了。其實我送禮物,我承認,很大程度是希望她也對我這麼好,至少她能願意陪我聊聊天,主動聯絡下我。可是,她或許另有所圖,或許並非出自真心,或許抵不過更大的誘惑,或許有不為人知的隱情,或許真的不想麻煩我,不管什麼原因,她的反應與我的初衷背道而馳。
我們很容易將人想得非常崇高、非常完美,甚至不惜以失去自我為代價去努力討好和迎合對方,可是我們自己的心卻變得更窄、更茫然和更貪婪。
很快地,我們又發現他人的卑劣之處,一次又一次,憧憬幻滅。有句話說得好,“沒有什麼比告訴別人我們恰逢某一巨大不幸,或者向別人毫無保留地透露出自己的某些個人弱點更能確切地使別人得到好的心情了。”
人們比想象得更複雜。就像網上說的,“我們或許永遠不知道在別人嘴中的自己會有多少版本,也不會知道別人為了維護自己而說過什麼去詆毀我,更無法阻止那些不切實際的閑話”。這樣說起來,事情的發展由自己決定的部分真的很少,因為我們既無法控製外界和他人的反應,也無法完全控製自我的意識和情緒。天災人禍、人心叵測……這些都讓人防不勝防。
然而毋庸置疑,重要的並非發生之事,而是你的應對態度。“如果你不能正確麵對他人,他人即是你的地獄。如果不能正確麵對他人的判斷,他人的判斷即是你的地獄。如果不能正確麵對自己,自我即是你的地獄。 ”
我們都渴望得到別人的接納,希望獲得他人的理解,卻很少思考過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接納和理解有多少。因為缺乏對關係的了解,便無法接受現實。很多時候,不是別人做錯了,而是我們想岔了。我們缺乏包容,便無法接受他人的反常和不符期待之處。我們忽略這樣一個真相:沒有人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人是十全十美的。
如果認真觀察,你會發現,人常常在各種場合扮演各種角色,但經常扮演一種角色,就會給人一種固定的印象。說一個人變了,可能是他已厭倦了這種角色;而說一個人和平常不一樣了,則可能是他真實自己的流露。不要對他人抱有指望了,我們相互依存,卻又不乏紛爭。
所以如果我們想對一個人好,就去做吧!但千萬別把自己的作為當作綁架別人的繩索,期待對等甚至超出付出的回饋。因為,感情是最難對等的,它難以衡量又變化莫測,非要強求,隻會讓自己愈來愈不快樂,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自己。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本應該陪在自己身邊的人,正跟其他人嬉笑打鬧,自己卻長久無法走出,狼狽不堪;我們看到那些無意中傷害了自己的人,卻毫不知情轉過頭還來尋求幫助,自己卻在之前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堪又悲傷的夜晚……會憤怒嗎?覺得不公平嗎?可是,別人的生活本就與我們無關,哪怕關係再緊密的兩個人,也是獨立的兩個人,有彼此的生活,沒有人能夠完全參與到另外一個人的全部生活中。
每個人都是一朵玫瑰,每朵玫瑰都有刺,每個人的個性中,都有我們無法忍受的部分。愛護這朵玫瑰,並不是要斬“刺”除根,而是學習如何不被刺傷,如何不刺傷別人,以及如何和平共處。
宇宙運行是沒有道德層麵的意義的,而是遵循自身的規律。我們被社會賦予了善的標簽,流動、變化、衝突、矛盾、對立、生老病死,四季更迭,發展……那些天賦本能的東西才是真正決定自己的世界,怯弱、希望、痛苦、快樂、嫉妒、仇恨、厭惡,懶惰……
如果我們能夠換位思考一下,就會理解人類的複雜和多變。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也都會有見不得光的難堪之處,但這些都是事實。如果一個人的看法能夠超越自我衝動或者外界誘惑的刺激,而以一種盡可能公正客觀的態度去對待事實,他或許會更加包容且輕鬆。唯有深入地認識人類的複雜性,才能相互理解和體諒,才能不再輕易苛責怨憤。
當我能夠打破自我認知的限製,打破社會規範的壓抑,我便能以更加開放的心態麵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和我自己。
就像《瑪麗和馬克思》裏有這樣一段話:“我原諒你是因為你不是完人,你並不是完美無瑕而我也是,人無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門外亂扔雜物的人,我年輕時想變成任何一個人除了自己。伯納德哈斯豪夫醫生說如果我在一個孤島上,那麼我就要適應一個人生活,隻有椰子和我,他說我必須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點和我的全部,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缺點,它們也是我們的一部分然而我們必須適應它們。然而我們能選擇我們的朋友,我很高興選擇了你。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條很長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潔,而有的像我一樣,有裂縫、香蕉皮和煙頭,你的人行道像我一樣,但是沒有我這麼多的裂縫。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會相交在一起,到時候我們可以分享一罐煉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傷害可以原諒,但不能被遺忘
“你小姨可能會跟她的前夫複婚!”這顯然不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她的前夫並非良人,並且用實實在在的傷害詮釋著“一個人渣”的含義。
距離小姨離婚已經10年。當年她不顧所有人的反對,跟著前夫背井離鄉,成為一個外地媳婦。“他對我好。”這是小姨的解釋。的確,他可以每天為她做早餐,為她洗腳買禮物……可是,這些都掩蓋不了他對待別人的冷漠,做事急功近利且毫無主見,甚至年近三十依然萬事依賴媽媽。
隻是,人在情感的作用下總是盲目的。我們大部分人在關係的鏡子中,看到的隻是我們願意看到的部分,而並非全部和實情。我們寧願選擇將事情理想化,也不願意麵對現實。比起真相的殘酷,我們更願意相信未來是好的。
之後的發展果然不盡如人意。她的婆婆也就是前夫的媽媽並不待見她,小姨受盡了苦頭,可是老公並不站在她這邊,放任她孤立無援,進退兩難。甚至在自己媽媽的慫恿下,前夫也開始質疑這份感情,質疑她,冷嘲熱諷更是家常便飯。
不要通過人們偶爾的行為去判斷,語言更加不可信而帶有欺騙性。要認識他的動機,如果分辨不了,至少不要置自己於危險之地。尤其當自己沒有自保能力時,給彼此多一點時間總是沒錯的。真正的好,是需要時間證明的。人有時深不可測,試圖理解卻發現徒勞無功,因為我們很難看清一個人內心的想法。
人們隻知道一些片麵且零碎的信息,就急著靠大腦形成偏見,對別人做出判斷。我們自行揣測別人不欲人知的一麵,但這些人在生活中到底是怎樣的人?但有時,我們也要聽從自己的直覺,尤其當我們厭惡或者不那麼相信一個人時,或許應該遵循它,因為它能保護我們遠離一些危險和傷害。
中國人最大的弱點,就是善於遺忘。小姨就表現得淋漓盡致。她拒絕揭開那些呼之欲出的答案,在腹背受敵的情況下,依然不死心,想方設法挽留這樁婚姻。可是,事實證明,所有試圖靠孩子維持一段破裂感情的做法都是自欺欺人。前夫出軌,兩人離婚,小姨淨身出戶,狼狽回家,這時家人才知道她口中的“過得很好”,都是謊言。
背叛和陷害是永遠不會缺席的戲碼,除非我們萬分確定一個人真的值得信賴,或者說願意承擔對方可能傷害自己的後果,最好給彼此留有一點餘地。
我們要學會分辨表麵之下真正的善惡,因為行為容易偽裝,尤其是懷抱目的時。父母的打罵是為了我們好,他人的示好卻可能是別有用心。很多時候,事情最終的結果,我們無法知曉,隻能承受;每個人在特定情況下的價值取向,我們也不知道。那些內裏的善惡可能因為埋藏太深,並不為人所知。就像一個富商,人們都喜歡他,認為他是一個樂善好施的人,可是他去世後,很多慈善事業內幕曝光,才發現這不過是他洗錢的伎倆,根本沒做什麼好事。
不到最後一刻,沒有人知道發生了什麼。同樣地,隻看結局,我們也不會理解發生了什麼。親愛的,長點心吧!
好在這麼多年過去了,小姨自己開著一家小旅館,日子過得非常平靜。直到,前夫回來找她,請求複婚。可是,他有那麼長的時間,10年,卻偏偏選在自己破產、情人卷款逃離時出現;他有那麼長時間,10年,卻不曾真誠地說過一次“對不起”,不曾認真尋找和挽回她,甚至阻撓她見見自己的兒子。
我沒想到小姨會對複婚這件事有所期待,不是應該幹脆利落地說“不”嗎?!我們當然應該學會放手,不為過去怨恨,但也絕不原諒惡意。哪怕原諒,也不應忘記!
我們拿善對待惡,拿妥協對待強硬,拿克製對待脅迫,結果隻能是一敗塗地。可是,難道我們自己就沒有責任嗎?這無異於給好賭的人一個籌碼,給殺戮的人一把刀,給嗜血的人一場兵不血刃的戰鬥。任何一種惡,都少不了放縱的“善”的幹係。任何一種咄咄逼人,都少不了一方的步步後退。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呢?
不要指望每個人都有“知恩圖報”的覺悟,大部分人隻會得寸進尺。可是又能怪得了誰呢?因為他壓根就不覺得他承恩了啊。我們不能指望一個不懂恩的人施恩,更遑論期待一個不懂恩的人感恩了。就像沒有用過火的人不會感謝火的溫暖,隻會埋怨火灼傷了自己。
“你真的要複婚?”
“我不知道。”
“你的猶豫已經告訴你應該怎麼做了,不是嗎?”
你猶豫是因為有所懷疑,你怕重蹈覆轍,你並不相信對方,你也知道應該拒絕,至少你不想答應。你正處在最有魅力的時候,能夠過得好好的,也明知道最後還是會說不,那為何還要讓自己再白白受累、苦苦糾結呢?
最終,小姨決定讓過去的過去,很多事可以將就,而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絕不可以。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給人安全感,它抵禦了動蕩帶給人的不安定感。一個沒有規則和信任的世界是可怖的,因為一切都變得不可預測。而規則代表了一個底線,至少保證在一個範圍內,是受到保護的,隔斷了未知的恐慌。為什麼我們坐車不怕,因為有規則。搭車走失是因為外界約束不起作用,內在規則已然喪失。沒有信任,一切承諾都是一紙空談。
如果偏見無法消除,至少可以彼此尊重,更重要的是,做到自我尊重,也就是,尊重過去吃過的苦、受過的難,學會愛自己。不必非要求一個結果,斬斷糾結或許就是最好的結局。
說到底,這世上,你唯一可以仰仗的人,不過是你自己。因為,隻有在這裏,你不再是路人,而是真正的掌握者,你可以決定自己的行為、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樣子。
錯的無法變成對的,但可以變得珍貴
“如果我出身優渥,或者我長相完美……我的生活會輕鬆很多”,我們的詞典中總是不乏這樣的感歎:“如果……生活就會輕鬆很多。”但我就不會是我了,我現在比較喜歡做自己,而不想成為另一個人。
我認識一個家裏有兩個殘疾孩子的阿姨,她說,“人們總愛說一些至理名言‘上帝隻會給我們承擔得了的苦難’,但是對於像我這樣的家庭的孩子,並不是天生就注定是一份禮物。他們是一份禮物,是因為我如此選擇。”
你猜怎麼樣?這兩個孩子現在是我們當地藝術團小有名氣的小演員。
我們都不想遇見甚至承受那些糟糕的事,因為這些錯誤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可是,對於這些人生的缺陷,很多時候我們根本無力改變,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態度,接受它,並讓它變得有意義,變成自己的特點。如果一個人天生殘疾且笨拙,至少可以將它轉化成自己舞蹈的一部分。
我們一生中有很多這樣的選擇。
有人因為易胖體質而卑微,有人則驕傲自己是“唐朝美人”,後者更容易招人喜歡;有人會為自己的不善言辭而窘迫焦慮,有人則欣賞自己的內斂沉靜,後者更容易寵愛自己;有人會為自己遭遇的不幸唉聲歎氣、失去鬥誌,有人則想盡辦法掌握主動,後者更容易過上自己向往的生活。我們身上的所有特質都是資源,隻是有的人發現了,有的人卻棄之不顧。每一個特質,本質上是不分好壞的,它隻是一個客觀的存在。雖然,人生總是不乏缺憾;隻有褪去了比較和評判,我們才能真正輕鬆,因為你會為自己有的部分而充滿慶幸,也會懂得沒有的部分隱含的種種可能性。你看到什麼,你就是什麼。
如果你覺得世界以我為敵,很大可能是你以世界為敵。你覺得人們充滿惡意,很大可能是因為你內心有敵意。真正活得特別通透的人懂得,人們不會因為他過去的錯誤評價他的現在和未來,也不會因為他的缺陷忽略他的光芒。
後來我才知道阿姨的母親,在年少時懷了她,這摧毀了她母親的事業規劃,也使她母親的感情關係受創。我遇見她母親時,她將近60歲。“你還會經常想起那個惡人嗎?”她說,“不會了。我曾經對他很氣憤,現在卻隻剩憐憫。”她接著解釋道,“因為我有一個美麗的女兒,兩個可愛的外孫。他卻不知道。”我這才明白,阿姨的達觀和堅韌是有原因的,她孩子的自信和篤定也是有原因的,因為這是她們家的傳承。
後來阿姨跟我談起,“我明白人們對有理由的人總是比較寬容,父母離異的童年可能讓人變得自我,生活貧困的人可能缺少教養,身體殘疾的人可能無法正常生活……我對人們的善意充滿感激,可是別人的寬容並不能對我們的生活有實質性的影響。一個人過得好不好,那些錯誤有沒有意義,其實都是由他自己——他的行動和態度決定的。所以,對我來說,不論一個人身上發生過什麼,都不應該成為豁免金牌;即使別人可以包容我,我不可以理所當然。”這個世界上,誰沒有一兩件糟心事,最後都是自己扛過來的。隻要扛過來,那些傷害我們最深的反而成就了我們。
我深以為然。好比當我處在順利的生活狀態時,我的文字反而是遲鈍的,因為我對自己很滿意,我對生活很滿意,我什麼都不用做,隻用繼續下去就好了,什麼都沒有,那麼我又拿什麼來分享呢?在我生活掙紮之時,我的文字反而變得敏銳,因為問題這麼多,我必須一一解決,而在解決時,我必須首先麵對事實,並不斷反思和思考,我會看到很多不同的東西與之分享。“幸福的生活是相似的,不幸的生活各不相同。”更何況,人們對於別人的快樂總是旁觀,對於他人的痛苦則深有共鳴。因為,快樂自己就能活下去,痛苦則需要彼此支持才能走下去。在苦難中,我們會開始理解生活,變得勇敢,懂得包容,不光對別人,也對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