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對高義評價(1 / 2)

葉如鬆的老家,在安徽省黃山。高義去過鹽城和黃山後,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在這裏補充敘述一下。

接替葉如鬆當省委書記的人,是胡劍秋。

高義擔任了省公安廳副廳長不久,公安部的治安管理局局長出現空缺,部領導希望華東六省一市,分別推薦一個培養對象,作為備選。

贛省的省委書記胡劍秋,提名推薦了高義。

但是,在高義去鹽城監獄,探望了葉如鬆,並且去了他的老家之後,高義第一個被否決了。

理由很簡單,有一個領導說,這個人的政治立場有問題。到底是什麼問題?誰也沒說清楚,誰也不會去問。反正在七個被推薦的人裏麵,高義是第一個出局的。

要說高義政治立場有問題,除了與葉如鬆有聯係,他真的不可能有其他問題。

當然,這裏麵有一個讓人匪夷所思的情況,高義不僅僅是去了一趟葉如鬆的老家。他在葉如鬆的老家家裏,呆了不到一個小時,在當地卻玩了幾天。

高義離開葉如鬆的老家後,在黃山風景區住下來了,計劃第二天陪同愛人上黃山。

過去的黃山交通閉塞,遊人罕至,千百年來,她一直像一個大姑娘藏待字閨中,哪裏有現在的遊人接踵而至。

古往今來,對黃山情有獨鍾的大詩人,非唐朝神仙李白莫屬。李白寫了不少關於黃山的詩歌,其中廣為人知的,應該是《山中問答》:

問餘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其實早在秦漢時期,會稽太守陳業便“潔身清行,遁跡此山”。到了唐宋,黃山才漸漸地為世人所識,山上寺廟宮觀才日漸增多。

黃山的真正的崛起,應該歸功於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公。1979年7月中旬,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公,在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裏的陪同下視察了黃山。

年逾古稀的鄧公,確實不尋常。上黃山,他不是別人抬上去的。他一雙布鞋,一根拐杖,登上了黃山。

“要有點雄心壯誌,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這是他當年的明確指示,那時候,國內還沒有開發旅遊資源一說,鄧公不乏高瞻遠矚。

高義夫婦第二天早早起床,吃了早飯,來到景區售票處,卻沒有如願以償。

這一天黃山被大霧籠罩了,遊客隻能望霧興歎了。

高義沒有被大霧困惑,他駕車帶上愛人殷勤,去尋訪了周邊的名勝古跡。

黃山古稱徽州,黃山古代又稱黟山。

高義選擇了去黟縣的古村落去玩一玩。黟縣曆史悠久,是“徽商”和“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安徽省省級曆史文化名城。

在黟縣境內存有西遞、宏村兩個古村落,他們都入選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葉如鬆的老家是在黟縣,但是,他的老家在當地相當普通。除了山清水秀能夠入詩入畫,你在他的村子裏,還真的找不到徽商和徽文化的符號。

高義以車代步,他有心想仔細看一看,那些失落在民間的徽文化符號。那些符號就是大量的明清民居、祠堂、牌坊和園林。

高義首先來到了一個離葉如鬆老家最近的景區,西遞村的村口。

在西遞村口的月湖邊,堂而皇之映入眼簾的是胡文光牌坊。

這是一座建於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的建築物,距今也四百多年的曆史,牌坊高十幾米,寬近10米,在一旁鬱鬱蔥蔥的鬆樹和杉樹,以及波光鱗鱗的池塘襯托下,顯得高大巍峨,氣勢不凡。

仰望著牌坊上“荊藩首相”和“膠州刺史”八個大字。高義是頗有感慨的。他在來黃山之前,是做了一些人文曆史方麵的功課的,知道胡文光的建樹,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實在是談不上有多麼風光的。

但是,當高義來到胡文光的牌坊前,卻是被深深地震撼了。

高義沒想到,萬曆皇帝會如此褒獎胡文光,這對於一個比較平常的官吏來說,真的是光宗耀祖,皇恩浩蕩。

也沒想到,胡文光的牌坊,在曆經四百多年的滄桑巨變之後,依然能夠保護的如此完好。這說明了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

在胡文光的牌坊下,高義夫婦流連了許久。秋高氣爽,遊人如織。

現在的殷勤比高義更喜歡拍照和攝像了,她拿著數碼相機,在不停的轉換著視角。

高義偶然聽到了身邊遊客和當地人的對話。

“喂,老大哥,你是這個村裏的人嗎?”一中年男遊人問。

“是啊,在這裏土生土長了六十多年。”一個村幹部模樣的老人回答。

“聽說,葉如鬆也是你們這裏人,是嗎?”遊人打聽。

“葉如鬆的老家離這裏不遠,往山裏麵進去十幾裏就到了。”老人笑眯眯,停下來。看得出,他是個喜歡聊天的人。

“哎,我們中國人,為什麼隻給胡文光這樣的好官,建牌坊,不給那些貪官汙吏也樹個碑呢,像葉如鬆這樣的,我們也應該讓他遺臭萬年。”遊人指著牌坊,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