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當日張生回信答複杜確後,便辭了母親,帶足盤纏,攜了書童,上京取應去了。然而他在回杜確信中說要先到蒲關以敘兄弟之情,於是他便於書童直奔蒲關。
這一日中午,他們來到了黃河西岸的蒲津,離蒲關尚有四十餘裏,麵對滔滔的黃河之水,張生頓感豪情萬丈。《河圖》曰:“黃河出昆侖山東北,河水九曲,長九千裏,入於渤海。”蒲津是黃河動去的必經之地,九曲黃河的風濤在此最能顯現。黃河想帶子一樣圍繞齊梁大地,穿越秦晉將兩地分割,恰如屏障把幽燕之地與中原隔絕開來。黃河恰在蒲津處折而向東,千裏奔騰,滋洛陽千種花,潤梁園萬頃田。在此處河水恰如弩箭乍離弦般,快速奔騰。麵對此景,胸懷大誌的張生更加堅定了上京考功名的決心。
日已西斜,書童催促張生趕路,張生說:“罷了,此地離蒲關尚有四十餘裏,恐怕今天是趕不到了,不如今晚就在蒲津城內休息一晚,明日再去蒲關見杜大哥。”說話間張生與書童已至城中,找到了一家名曰“狀元店”的客棧。店小二急忙出店門迎接,“公子是打尖還是住店?”小二問道。“住店。”張生道。“本店尚有上房數間,公子請。”小二忙往裏迎。張生道:“不忙,小二哥我問你,此地有什麼散心的地方嗎/名山聖境,福地寶坊皆可。”小二回答道:“俺這裏有一座寺,名曰普救寺,是則天皇後的香火院,蓋造非俗:琉璃殿相近雲霄,舍利塔直侵霄漢。南來北往,三教九流,過者無不瞻仰,隻有那裏公子可以遊玩。”
在古代,文人學子大都喜歡在趕路途中遊曆自己經過的名山大川,大河湖泊,寺院福地等,還會題詞留念,以滿足他們的小小虛榮。比如廬山,泰山上的題詞,五台山,峨眉山上的石刻等,都是當時文人學士的風雅之作。如到名寺古刹,他們往往還去拜遏住持,聆聽佛經。
張生聽完後略作沉思對書童說:“小南,你先將馬安頓好,安排好晚飯,我去拜了寺中方丈便回。”書童道:“還是我陪公子去吧。”張生笑道;“你還當我是三歲小孩兒嗎?再說近日趕路很累,你在店中休息一下吧,我去去便回。”“好吧,不過公子你要小心呀!”書童關切道。“我會的”說完張生問了小二路,便向普救寺走去。
普救寺,唐代名刹,《高僧傳》雲:“隋初於普救寺創營大像百丈......修建十年,雕妝都了,道俗慶賴,欣善相並”可見普救寺至遲在隋初之前已建成,後至唐代,崔相國將此寺修葺一新,作為則天皇後的香火院,此寺在當地影響甚大,日日香火不斷。
說話間張生已至寺中,當時天已近黑,寺中已無燒香拜佛之人,隻有一小僧在打掃院落。小僧見有人來,看衣著像個飽學書生,便放下手中活計,走到張生身前問到:“施主從何處來?”張生答道:“小生西洛至此,聞上刹幽雅清爽,一來瞻仰佛像。二來拜遏長老。敢問長老在嗎?”小和尚說:“俺師傅不在寺中,他出寺給人作法事去了,明日才能回來,貧僧乃長老坐下弟子法聰,師傅走時特叮囑貧僧,如有人來探他,便請明日再來,所以如公子明日有空,便可前來,師傅必在。”張生說:“小師傅有所不知,我急於上京趕考,隻能在次地稍留一晚,明日便得北上,故隻有來日再來拜見長老聆聽教誨了,望小師傅轉達。如現在小師傅有空,便請小師傅領我在寺中瞻仰一遭,也不枉此行。”法聰說道:“公子那裏話,我便引公子遊一遭。”於是法聰便引張生到鍾樓,塔院羅漢堂,香積櫥各盤桓了一會兒,最後將張生引到了南海觀音佛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