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新鄭距離大梁很近,再加上韓王安又一向比較乖覺,故而魏國並未為難韓國,依舊給韓王安王位的待遇。
當然。其中韓非起到的作用不小,畢竟韓非雖然沒有為魏國立下過什麼大功,但在其執掌廷尉署的這些年裏,魏國國內的治安還是很好的。
秦國諸事料理完畢,已經是公元前二百二十七年的春天,距離龐癝正式登臨魏國朝堂過去了整整三十年的時光。
這三十年裏,龐癝生生將一個日落西山的魏國生生打造成為了天下第一強國。
這三十年裏,魏國先後取河內,吞陶地,奪淮泗,伐齊國,敗楚國,滅趙、秦,統一天下之勢勢不可擋。
眼下諸國已滅,隻剩餘一個偏安江東的楚國,故而,滅楚之事也被提到了案頭。
眼下南方已經進入春潮,道路泥濘不堪,根本就不是出征的好時節,故而魏國不得不停止征戰的步伐,開始進入短暫的修養期,隻待入秋以後,大軍南下一舉滅楚。
但即便如今不能伐楚,但必要的計劃還是要進行的。
淮水南岸的壽春城中,從全國各地運送而來的物質在那裏集結。而一眾精銳將士,也在王翦的調度下,在淮水上日夜操練。
而王翦本人,則和一眾將領進行推演,安排入秋之後的伐楚計劃。
北人善馬,南人善水,關於這一點,來自後世的龐癝是再熟悉不過了。
故而,龐癝修書一封,讓王翦在淮南招收一批善水之士進行軍事操練,以備秋後伐楚之時極有可能會遇到的水上作戰。
其實不止龐癝一人明白楚國的優勢所在,身為楚國統帥的項燕亦是明白不過。也因此,在聽到秦國主力被魏國消滅的消息之後,項燕便率領三十萬楚軍從淮南撤至江東,放棄了本已攻下的上千裏土地,全力在江東打造戰船,並封鎖江水,以阻止魏國大軍突然南下。
當然,項燕的這一做法使得楚國很多大臣不解,因為在他們看來,有了淮南的千裏土地,防禦魏國不是更要牢靠一些嗎?
想法很好,可現實卻是一旦楚國不放棄淮南的土地,那便意味著楚國要和魏國在淮南進行大戰,楚國本就處於劣勢,一旦大軍在淮南被魏國殲滅,到時候楚國又有幾人能夠鎮守江東?
三十萬人馬,已經是楚國現在的極限兵力了,一旦這三十萬人馬在淮南被魏國消滅,即便楚國有著江水天險,也是無法阻止魏國渡江南下的,因為到時候楚國已經無兵可用了。
故而,不顧國內群臣的反對,項燕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南下江東,退避魏國兵峰。
項燕如此做法,楚王昌平君是理解的,亦是很支持。
因為昌平君明白,一旦楚國滅亡,朝中那些大臣依舊可以過富家翁的生活,但自己卻要和秦王嬴政、趙王嘉、燕王喜一般,被魏國封一個封君,以後餘生隻能呆在封地裏不能踏出半步。
這樣一來,與坐牢又有何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