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三十七、定策(2 / 2)

再說龐癝自回到大梁之後,便和尉繚、範增、王翦等人就滅秦之事進行了一番商談。

龐癝覺得,如今滅秦之機已到,隻要今秋糧食入庫,那麼魏國便可對秦國發動滅國之戰了。

之所以有這種判斷,蓋是因為如今的秦國,除卻關中之外,隻剩下隴西、河西走廊等寥寥無幾的地方,且隴西、河西走廊那邊,又一向是胡喊雜居,漢人數量很少,且又多山少地,故而,如今隻要蕩平秦國關中地區,那麼秦國便成不了什麼氣候了。

對於龐癝的觀點,自然不會是所有人都讚同。

就好比廷尉韓非,他認為龐癝如此做,有些操之過急,不如按部就班,就如同之前那樣就好,逐步的削弱秦國,而秦國本身還感覺不到痛癢。

韓非的觀點自然也沒有錯,可這卻需要時間,而龐癝現在最緊缺的,就是時間。

如果魏國不能一舉滅秦,那就意味著魏國的精力要始終放到關中那裏。

可如今匈奴崛起之勢已經不可避免。

一旦待匈奴大舉南下之際,而魏國仍舊沒有蕩平後院,那便意味著魏國要徹底放棄雁門等邊地,任憑匈奴劫掠了。

還有一點,那就是如今魏王平的年歲已經逐漸長大,這也意味著距離龐癝交出大權的日子也越來越近。如果不能在魏王平親政之前交出大權,那便意味著龐癝將徹底走向權臣之路,且極有可能走向謀朝篡位之路。

這並不是龐癝所願意看到的。

固然,自魏郊為首的宗親、權貴一敗塗地之後,龐癝名義上再無人能夠抗衡,可一旦龐癝真的做了大逆不道之舉,那將會是另外一場截然不同的場景。

就好比西漢末年的王莽,篡位之前,人人稱頌,可待到王莽篡位之後,便如過街老鼠一般,人人喊打不已。

而龐癝知道,自己一是沒有謀朝篡位的野心,二是自己的子孫不成器,即便自己篡位了,隻怕這個位置也做不穩。

別看現在魏國朝堂和氣一團,可龐癝根本就不知道這些大臣內心到底是如何想的。

故而,即便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著想,龐癝也無篡位的想法。

而後,龐癝又詢問了一番王翦的意見:“如今秦國有青壯三十萬,不知上將軍需要將兵幾何,方能一舉蕩平秦國?”

王翦道:“至少要五十萬。秦國雖然國勢已經大不如前,可秦人好戰,且不怕戰。如果兵力過少,隻怕難以一舉蕩平秦國。”

王翦的說法不無道理,戰國之初,秦國的國勢比現在更加不如,可魏國也隻是在占據了河西之後,再難向西進展。

即便現在魏國的國力遠勝於戰國初期,周邊環境也比當初要好上數十倍,可秦國也已經不是當初的那個秦國了。

故而,王翦才要如此多的兵力。

對於王翦口中的五十萬兵力,很多大臣都是不解,因為在他們看來,王翦乃是世之名將,名震天下,大可帶雄兵三十萬,便可一舉滅秦。

別的大臣這麼想不為過,龐癝卻很是同意王翦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