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邦這個想法很是不錯!”想了想,範增也表示讚同龐癝的想法。
“隻是茲事體大,我等還需請其他公卿一同商議才是!”龐癝說道。
過了幾天,龐癝將在地方設州之事規劃詳細之後,方才召集朝中重臣商議此事。
最後結果出來,龐癝決定將現在魏國統治的國土劃分為豫、兗、青、徐、荊、並、冀、幽八州,其中,曹參、酈商、王陵、周昌、陳平、張蒼、陳嬰、傅寬八人為州刺史。
曹參、陳平這八人,都是西漢的開國功臣,且年紀偏大之人,從他們前世的功績來看,而曹參、王陵、周昌、張蒼、陳平、酈商六人更是擔任過三公高位,對於他們而言,擔任一州刺史,是搓搓有餘的事情。
而其餘人等,多被任命為郡守、縣令之職加以訓練,以期積累政務經驗。
又因如今戰亂未平之故,並州、幽州等邊地州郡,刺史、郡守乃至縣令,都是允文允武之人。
待諸事安排完畢,已經是一個月之後的事情了。
這期間,王翦領兵至蒲阪,因大河上唯一的河橋被秦國焚毀的緣故,王翦不得不下令大軍伐木造船。
此時已經是公元前二百二十八年的二月,驚蟄已過,大地回春,大河上的冰層也早已解凍。
從蒲阪到河曲,從河曲到封陵,大河東岸的三角形區域中嗎,每天都有將士日夜不停的伐木造船。
而一時間,秦國也分不清楚王翦到底要從哪裏渡河?
如果按照地勢來說,封陵是河東最好的渡口,且封陵渡口的南岸,正是聞名遐邇的太華山,太華山北麓,是戰國初期的軍事重鎮陰晉。隻要占據陰晉,東麵的函穀關便徹底成為了一座孤城。
而蒲阪關西的大河之上之所以能夠搭建出河橋,乃是因為這裏的河道最窄。也就是說,如果從這邊渡河的話,所需時間最短,且蒲阪關對岸,乃是河西重鎮臨晉,也是河西最大的城池。隻要占據臨晉,就意味著魏國已經一隻腳踏足了河西之地。
何去何從,將領們各持己見,爭論不休。
最後,還是王翦拍板,決定從兩地同時出兵。其中蒲阪出兵三十萬,而封陵出兵十萬。
其實,決定主力從哪裏渡河,眾人爭論的很沒有意義。
因為從蒲阪到封陵的距離,總計也不過六十餘裏。而四十萬大軍渡河,至少要延綿數十裏,這點距離又算得了什麼呢?
但話又說回來,眾將之所以爭論,乃是因為雖然兩地距離隻有區區六十裏,但所麵臨的目標卻截然不同。
如果從蒲阪渡河,接下來要進攻的就是河西之地,而後方才是關中的櫟陽,進而是高陵、涇陽等地,而後方是鹹陽。而從封陵渡河,占據陰晉之後,接下來乃是和東麵的張耳聯合攻破函穀關,而後一路向西直撲鹹陽,這一路上,並無雄關大城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