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反觀烏古部呢,這場戰爭可以算是他們的主場,天時地利人和優勢他們都占盡了。他們以逸待勞,等待著長途跋涉的契丹人。他們全族上下同心,誓要打退耶律阿保機的進攻。可以說,耶律阿保機的到來,反而促成了烏古部人空前的團結,甚至包括之前一直對實胡敬繼承大位不滿的、一直想要謀朝篡位的原族長的小兒子實呼喇,也表示要支持他大哥,一切都等到打退契丹大軍之後再做打算。
實呼喇,一直覬覦著他哥哥的族長之位,他原本就是老族長最疼愛的兒子,老族長也對他寄予了厚望,隻不過,有一句俗話說的是“皇帝的長子,百姓的幺兒”,族長之位的繼承,也要嚴格按照這一句話來進行。老族長去世的時候,實呼喇才剛剛十五歲,而他的大哥實胡敬卻是已經在族內掌管了各項事務很多年了。因此,不管是威望還是人脈關係,他都遠遠不是他大哥的對手。但是,他也有他的優勢,那就是,他深得老族長的喜愛,老族長在去世之前,為了保護他的這個小兒子,把他托付給了族中幾位德高望重的長老。這幾位長老,因為不得新上任的新族長實胡敬的重用,權利喪失而心懷怨恨,因此很自然地和實呼喇結成一派,想伺機推翻實胡敬的統治,擁立實呼喇而族長。就在他們準備采取行動的時候,耶律阿保機打亂了他們的計劃!
耶律阿保機帶領他的二十萬大軍屯兵烏古部和契丹交界的邊境上,威脅著可憐的、剛剛易主的烏古部人。
實呼喇和部分長老的計劃隻好擱置了,先一致對外,打退了來勢洶洶的契丹人,再伺機奪權吧!於是,烏古部人拿出了最大的勇氣和決心,和契丹人決一死戰,或者說,他們決定了要和契丹人一耗到底!為什麼這麼說呢,自從契丹軍隊來到了邊境之後,一直在尋找機會想要和烏古部交戰,可是烏古部一直在城樓上高掛免戰牌,不管契丹人如何叫陣,他們就是閉門不出。把契丹人急成了熱鍋上的螞蟻。他們見烏古部人遲遲不出戰,於是就打破戰爭常規,不再理會烏古部人的免戰牌,采取強攻。無奈,烏古部既然有膽量堅守不出,就自然有他們的道理和底氣。他們的城牆堅不可破,他們的守城攻勢打得契丹人落荒而逃。幾個月下來,烏古部和契丹人就這樣一個守、一個攻,雙方互有勝負,但是最終結果卻沒有什麼實質性的變化——烏古部仍然保持著高昂的鬥誌,堅守著城牆;而契丹人卻始終無法得手,就連二皇子耶律德光親自帥軍攻打,也是無功而返。而且在久攻不下之後,軍中部分將士的心態都發生了變化,變得急躁起來。
不是契丹人打仗實力不強,而是烏古部地處高山峽穀地帶,易守難攻。曾經一度,耶律阿保機想要采取“困敵”之策,天寒地凍的漠北,他們把烏古部出山的要道團團圍住,讓他們幾個月無法和外界取得聯係、得到外界的支持,用不了多久,就會把烏古部困死、餓死、凍死在山裏。可是,耶律阿保機的如意算盤打錯了。烏古部的山裏,就像所有的東北大山一樣,物質豐富,應有盡有,既然下決心守,那麼實胡敬是早已做好了打持久戰的準備,他命人集中全部落的食品、藥材、物質等,統一分配,由他下屬的大臣們一一派發給各家各戶。這還不夠,實胡敬還派出軍隊在山裏狩獵、砍柴,儲備了夠烏古部人足足用兩年的糧草和物質,可以說,烏古部人這一次是做出了一副誓死和契丹人拚到底的打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