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析]
封建社會把讀書看得很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而林則徐不然。他一方麵教育兒子要“勤讀敬師”,一方麵教育兒子學種莊稼,向兒子灌輸“農為四民之首,為世間第一等最高貴之人”的思想,敦促其“黎明即起,終日勤動”,做“田園好子弟”。封建大臣能根據子女的不同特點來要求與教育子女,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為人處世千萬要小心謹慎
[原文]
父自五月十一日動身赴廣東,沿途經五十餘日,今始安抵羊城。風濤險惡,不可言喻,唯靜心平氣,或默背五經[1],或返躬思過,故雖顛波不堪,而精神尚好。因思世途險山巘[2],不亞風濤。入世者苟非先胸有成竹,立定腳跟,必不免為所席卷以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擇友之道應爾也。若於世事,則應息息謹慎,步步為營。若才不逮而思邀幸,或力不及而謀躐等[3],又或胸無主宰,盲人瞎馬,則禍患之來,不旋踵矣[4]。此為父五十年閱曆有得之談,用以切囑吾兒者也。汝母汝弟,身體聞均好安,汝二弟且極用功好學,父聞之心為一快。客居在外,饑飽寒暖,須時加調護;友朋應酬,雖不可少,而亦要有限製。批閱公牘,更宜仔細,切不可假手他人。對於長官,尤應恭順小心。即同僚之間,亦應虛心和氣。為父作官三十年,未嚐以疾言遽色加人[5]。吾兒隨父久,當亦目睹之也。閑是閑非,不特少管,更應少聽。一有差池,不但殃及汝身,即為父亦有不測也。慎之慎之。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五經:指儒家的五部經典。漢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經博士,始有五經之稱。漢班固《白虎通·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
[2]山巘:山峰;山頂。
[3]躐等:謂不循次序,越級而進。
[4]旋踵:轉足之間,形容迅速。
[5]疾言遽色:言語急躁,神色嚴厲。
[譯文]
我從五月十一日動身赴廣東,一路上經過了五十多天,今日才平安抵達廣州,路上風浪非常險惡,不可用言語表達,隻得平心靜氣,或是默默背誦五經,或是反省自己的過失。因此,雖然一路上顛簸不堪,但精神還好。我於是想到世途之險惡,不亞於風浪。初入社會的人如果不是先胸有成竹,站穩腳跟,難免會被世途之險惡席卷而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個擇友的道理也適合你。對於世事,則應該時時謹慎,事事注意。如果才能不及而又想僥幸求取,或是力量不及而又謀求越級而進,或是胸中沒有主見,盲人瞎馬般亂闖蕩,那麼禍患就會隨之而來。這是我五十年閱曆得出的經驗,用來叮囑我兒子。聽說你母親、弟弟身體都好,並且你兩位弟弟很用功好學,我聽到後心裏感到很高興。你客居在外,饑飽冷暖要時時加以調理。朋友之間的應酬雖然不能缺少,但也要有節製。批閱公文更要仔細,切不可讓別人代你去做。對長官尤其應當恭順小心,即使是同事之間也應虛心、和氣。為父我做官三十年,從未用急躁的言語、難看的臉色對待別人。你跟我在一起的時間較長,應當也看到這點。無關緊要的是是非非,不但要少管,更要少聽。一有差錯,不但會禍及你自己,也會影響到我,所以千萬要謹慎。
[評析]
這是林則徐給其長子汝舟的一封家書。信中談及了交友之道及如何為人處世,語重心長。雖有明哲保身之觀念,但所談的道理,尤其是入世之道仍頗能警省後人。
要養成良好習慣
[原文]
聞吾兒睡時甚遲,此甚不可。作事須有定時,朝早起而晚早眠。況京官究屬清閑[1],不比外省官吏。一至夕陽在山,已可出部,何必弄至深更大半?又聞吾兒極好賓客。人在外作客,友朋固不可少,然須擇人而友。京官中雖多仕流,吾兒所交者,未必盡為匪人[2],然亦不可不慎。言語亦宜謹慎。鴉片—物,更須屏絕[3],否則非吾子也。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京官:在京都任職的官員,以別於地方官和差遣外出的官員。
[2]匪人:指行為不正當的人。
[3]屏絕:“屏”通“摒”。屏絕指斷絕來往。
[譯文]
聽說我兒睡得很遲,這很不合適。做事情必須有一定的時間安排,應早睡早起。況且在京做官畢竟是清閑的,不像外省官吏那樣忙。每到夕陽下山時,就可以離開部院衙門回家,何必要弄到半夜三更呢?還聽說我兒非常喜歡宴請賓客。一個人在外客居,朋友固然是不可少的,但交朋友必須選擇對象。京城的官員中雖然仕流較多,我兒所交往的未必都是些行為不正當的人,但也不可不謹慎。說話也應當謹慎小心。鴉片這個東西,更是必須摒棄斷絕的,否則,你就不是我的兒子。
[評析]
“作事須有定時”,“須擇人而友”,“言語亦宜謹慎”,“鴉片一物更須屏絕”……林則徐對其子的這些教誨,對今天的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仍很有教益。
居官雖好不如還鄉
[原文]
吾兒三載離鄉,汝母汝婦,雖在家安居,然或則倚閭望兒[1],或則登樓思夫。客子歸鄉,天倫之樂融如[2]。吾兒有此家思,不以外物而攖情[3],為父殊深嘉許。父十一載在外,雖坐八軒[4],食方丈[5],意氣豪然,然一念及家中狀況,覺居官雖好,不如還鄉。特以君恩深重,公務冗忙,有誌未能申耳。吾兒在都,位不過司務,旅進旅退[6],毫無建樹。而一官在身,學業反多荒棄,誠不如暫時回籍之,尚得事母持家,且可重溫故業,與古人為友,足以長進學識也。男兒讀書,本為致君澤民。然四十而仕,尚未為遲,吾兒年方三十,不過君恩高厚,邀幸成名,何德何才,而能居此?交友日益多,誌氣日益損,閱曆未深而遽服官,實非載福之道。為父平日所以不言者,恐阻汝壯誌,長汝暮氣。今吾兒既日知汲長綆短[7],思告假回籍,孝以事母,靜以修學,實先得吾心,又何阻為?唯有一言囑汝者:服官時應時時作歸計,勿貪利祿,勿戀權位;而一旦歸家,又應時時作用世計,勿兒女情長,勿荒棄學業,須磨礪自修,以為一旦之用。是則用舍行藏[8],無施不可矣,吾兒其牢記之。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閭:裏巷的門。
[2]融如:和順、和樂的樣子。
[3]攖:擾亂。
[4]軒:古代一種曲轅有帷幕的車,供卿大夫及諸侯夫人所乘。
[5]方丈:形容肴饌豐盛。
[6]旅進旅退:與眾人共進退。
[7]汲長綆短:一作“綆短汲深”,用短繩係器汲取深井的水。比喻淺學不足以悟深理。後來多用於自謙力小任重,力不勝任。綆:繩。
[8]用舍行藏:即“用行舍藏”。被任用即行其道,不任用即退而隱居。
[譯文]
我兒離開家鄉已經三年了。你的母親和妻子雖然安定地住在家裏,但一個倚在門口盼望著兒子回來,一個登上高樓思念著丈夫。客居在外地的遊子回到家鄉,都會暢享天倫之樂。我兒有這種思家之情,且未被其他事物擾亂,為父我極為讚許。我在外地過了十一年,雖然坐著八尺軒車,吃著豐盛的食物,意氣豪放,但一想到家中的情況,便覺得做官雖然好,也不如回家。隻是由於皇恩深重,公務繁忙,有這個願望而沒能實現罷了。我兒在京城,職位不過是個司務,自己隻能隨大流,沒有什麼建樹。而且有了一官半職,學業反而荒廢、拋棄了,實在不如暫時回家,還可以侍奉老母,操持家業。而且還可以重溫過去的學業,讀前人之文章,使學識有所長進。男兒讀書,本來是為了對君主盡力,對民眾有益,四十歲做官還不為遲。你才三十歲,不過是由於皇恩高厚,僥幸成名罷了,有什麼德行和才幹能夠擔任現在這個職位呢?交的朋友越來越多,自己的誌氣越來越少,閱曆不深卻很快做了官,這實際上並不是承受福惠的辦法。我平日所以不說這些,是擔心說了會阻礙你宏大的誌向而使你精神不振、不求進取。現在既然你知道力小任重,不能勝任,而想請假回家,孝順侍奉母親,靜心鑽研學問,實在是很合我的心意,我又怎麼會阻攔你呢?唯獨有一句話要囑咐你:做官時要常常作回家的打算,不要貪圖利祿,不要留戀權位;而一旦回到家裏,則又應當時時作被召用的打算,不要兒女情長,不要荒廢學業,必須磨煉自己。修身養性,以便一旦被召用而能適應。這樣一來,被任用即行其道,不被任用即退而隱居,無論哪方麵都可以應付。你應牢牢記住這個道理。
[評析]
這是一篇很好的教子書。林則徐對居官與還鄉的關係看得很透,教育其子不要被功名所累,特別指出:“服官時應時時作歸計,勿貪利祿,勿戀權位;而一旦歸家則又應時時作用世計,勿兒女情長,勿荒廢學業。”這一觀點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值得借鑒。
讀書貴在為世所用
[原文]
讀書貴在用世。徒讀死書而全無閱曆,亦豈所宜。汝兄閱曆深而才學薄,雖折桂探杏[1],而實學實淺。居京三年,所學者全官場習氣,根柢未固,斧斤已來[2]。故囑其告假回籍,事親修學,以為後日實用之資。吾兒讀書固不多,而於世道更為茫然,古人遊學並重,誠為此也。一俟大兒回家後,吾兒即可來粵。……吾兒來後,更可問業請益[3],以廣智識。慎勿貪戀家園,不圖遠大。男兒蓬矢桑弧[4],所為何來?而可如婦人女子之縮屋稱貞哉!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折桂:即登科。晉朝郤詵舉賢良對策列最優,自渭“猶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故後稱登科為折桂。探杏:也即登科。唐朝時,宴進士於杏花園,初會稱探花宴,又稱探杏。
[2]根柢:草木的根,引申為事業、學問的基礎或底子。斧斤:斧子。
[3]請益:因受教而更有所問,泛指向人請教。
[4]蓬矢桑弧:亦稱蓬弧。古禮,男子初生,家以桑弧蓬矢謝天地四方。後因以蓬弧指初生。
[譯文]
讀書貴在為社會作貢獻。但隻讀死書而一點生活閱曆都沒有,也是不適宜的。你哥哥閱曆較多但才學較淺,雖然折桂登科,但真正的學問實在不多。在京城待了三年,所學到的全是官場習氣,根基還不牢固,各種麻煩就來了。因此我囑咐他請假回家,侍奉親人,鑽研學問,以作為今後發揮作用時的本錢。我兒讀書固然不多,但對世道更是茫然不知。古人遊曆與學業並重,實際上就是由於這個原因。一等到你哥哥回家,你就可以來廣東。……你來廣東後,可以請教學業,以增長才智知識。千萬不要貪戀家園,不圖遠大理想。男兒生在世上,為什麼而來呢?難道可以像婦女閨秀一樣躲在家裏自稱貞節嗎?
[評析]
這是林則徐囑咐其次子聰彝去廣東時說的一番道理。古之讀書人,多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之流,而林則徐則強調“讀書貴在用世”,告誡其次子既不能“徒讀死書而全無閱曆”,也不能“閱曆深而才學薄”,而要“遊學並重”,方為讀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