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癰疽:中醫稱由於風火、濕熱、痰凝、血瘀等邪毒引起的局部化膿性疾病。

[2]封圻大吏:清代總攬京城附近省份軍政大權的總督、巡撫。

[譯文]

英國侵略者明目張膽地攻占中國城鎮,殺害我百姓和士兵,確實像你來信中所說的:“英寇所不滿的是廣東,才在浙江省內滋事擾亂。”但是爭端是因為我在廣東禁煙所引起的,因此我不免成為人家指責的目標。但現在的形勢就像騎在虎背上一樣,怎麼能夠停下來呢?事情的成敗好壞,我都置之度外;毀謗與稱讚,是對還是錯,隻有聽之於公眾的評論罷了。隻要我在位一天,我就決心盡全力來打擊這些侵略者。如果畏首畏尾,廣東就會繼浙江之後遭到這些侵略者的蹂躪,我的罪過就更加不可開脫了。況且英國侵略者的這一次事變和行動,雖是意外,但他們的困境本來早已在我的意料之中。英國侵略者之所以不肯死心的原因,是靠鴉片獲得的利益很多,每年運出海外的交易換來的紋銀多達數千萬兩。現在聽說他們在定海一帶,大肆張貼告示,每一斤鴉片隻要銀洋一元。他們之所以甘心虧本損失,急於設法傾銷鴉片的原因,據說是用鴉片換錢來支付吃飯等開銷。因為在中國的外國兵,都是由英國侵略者租船雇傭來的,費用之多,每天需數萬塊錢,就連炮彈和火藥現在也不能長久地支持,他們處在困境中的情形已經可以大概地了解。況且現在正值冬季,外國人用毛氈取暖,向來不穿皮衣,浙江這個地方很寒冷,他們勢必不能忍受。現在有外國人的信件到廣東,說他們病死的人很多,打算放棄舟山,揚起風帆往南方逃竄,這樣看來這些侵略者已經有了進退維穀的趨勢,隻是他們虛偽驕橫的本性決定了他們越是處在困境時越會顯露出他們的強暴,難保他們不另外想出什麼詭計,企圖得以在暗地裏實行他們的陰謀。江蘇與浙江接壤相連,更應該提高警惕,防止他們竄來擾亂。雖不值得與他們交鋒激戰,但派遣部隊扼守要塞進行駐防,才是固守邊防的善策。料想居停也懷有同樣的心情。自古以來,頑固的黎民違抗命令,堯帝和舜帝也主張用武力對付。朝廷用堯帝和舜帝的辦法來解決中外的爭端,懂得鴉片的危害比洪水猛獸還厲害,堅決執行法律懲治這些外國奸賊,實在是為了天下萬世來考慮的。愚兄我奉朝廷命令作為欽差大臣來廣東禁煙,職責所在,自然必須消滅邪惡,務必做到徹底。如果說外國軍隊來中國是由於禁煙引起的,那麼他們把鴉片輸入內地,早已包藏了禍心。衝突爭端不發生在這個時候,也必定會發生在另外一天。因為鴉片流毒中國,就像癰疽流毒在人心。癰疽產生後就一步一步化成了膿,鴉片的查禁入一步一步導致了侵略。這原本是意料中的事情。倘若在數十年前查禁鴉片,那時候吸鴉片煙的人還很少,禁令容易實行,就像沒有化成膿的癰疽,內毒或許可以消除驅散。現在卻流毒已久,就像癰疽作痛,不得不急於拔膿。外國侵略者滋擾浙江海域,就與癰疽潰爛化膿沒有什麼兩樣。然而隻有先讓膿包潰爛,然後才能除去疾病。真正依照這個辦法去醫治,就可增強體質,扶持元氣,等到膿盡的那一天,傷口自然會結痂複原。如果因為腫痛而另外去籌謀消除驅散的辦法,萬一邪毒在體內潛伏,確實讓人擔心禍患在於養癰。現在嫉恨我的人紛紛出來,說不應當燒毀英國人的二萬餘箱鴉片,這樣會使得英國人對我們恨之入骨,釀成殺害官吏、攻占城鎮的大爭端。這些人竟然不知道英國人在躉船上呈繳鴉片,是英國領事義律自己送來信件要求收繳的,並不是我們去搜查拿獲強迫他們的,現在有中英文的原始信件可查,並且還有英國紙張做的印封可以驗證。況且在虎門銷毀鴉片,事先就出了告示,允許外國人前來觀看。當時來觀看的外國人中,有人用外文撰寫了數千字來記載這件事。現在外國的書籍上都轉載了這樣的文章,在外國都能傳播閱看,難道嫉恨我的人沒有過目嗎?這些確實不足以和他們辯解。議論的人都說內地的船炮不是外國人的對手,與其曠日持久地抵抗,不如設法去籠絡他們。我們的船炮與他們相比確實是相形見絀,但隻能設法購置船炮,怎麼能夠因噎廢食,任憑他們售賣鴉片,流毒中國呢?況且船炮本來是海防必需的東西,愚兄我現在已秘密呈報,請求在廣東海關征收的銀兩項目下麵,提取十分之二用來製造炮和船。但這樣恐怕還是太慢,對現在這種緊急的情況沒有幫助,因而應先挪移關銀一千萬兩,趕製堅船利炮,用來準備驅逐英國侵略者。居停是封圻大吏中最負重望的,對於時局有公平的見解,他對於嫉恨我的人的論調究竟持什麼樣的態度,都希望你能詳細地告訴我。

[評析]

林則徐禁煙,既要提防英國侵略者的陰謀詭計,又要麵對國內一些人對他的非難。此篇的寫作宗旨就是告知其弟,他麵對自己的艱難處境,毫不動搖抗英禁煙、為國為民的決心和信心。閱讀此信,不僅是其弟元掄,就是我們當代的中國人也會激起對外國侵略者的痛恨,對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崇敬。

應力戒“傲慢”“奢華”“浮躁”

[原文]

爾叨蒙天恩高厚,祖宗積德,年才二十八,已成進士,授職編修,是為僥幸成名,切不可自滿。宜守三戒:一戒傲慢,二戒奢華,三戒浮躁。爾既奉母弟居京華,務宜體我寸心,常持勤敬與和睦。凡家庭間能守得幾分勤敬,未有不興;能守得幾分和睦,未有不發。若不勤不和之家,未有不敗者也。爾昔在侯官將此四字於族戚人家驗之[1],必以吾言為有證也。爾性懶,書案上詩文亂堆,不好收拾潔淨,此是敗家氣象,嗣後務宜痛改,細心收拾,即—紙—縷,皆宜檢拾伶俐,以為弟輩之榜樣。勿以為是公子,是編修,一舉一動,皆須人服侍也。爾能勤,二弟皆學勤;爾能和,二弟皆學和;爾能孝,二弟皆學孝。爾為一家之表率,慎之慎之!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侯官:林則徐祖籍福建侯官,即今閩侯。

[譯文]

你承蒙上天高厚的恩澤,祖宗積的德,才二十八歲便已成了進士,被授予編修這一職務。這是僥幸成名,千萬不可以自滿。應當遵守三戒:一戒傲慢,二戒奢侈豪華,三戒輕浮急躁。你既然住在京城侍奉母親和弟弟,一定要體會我的用心,一直保持勤勞恭敬與親愛和好。凡是家中能遵守勤勞恭敬的,就沒有不興旺的。能遵守親愛和好的,就沒有不發達的。如果是不勤勞不和睦的家庭,則沒有不衰落的。你在家鄉侯官將“勤敬和睦”四個字對照家族親戚中的人家檢驗一下,必定認為我說的話是有證據的。你性情懶隋,書桌上的詩文胡亂堆放,不喜歡收拾整潔幹淨,這是敗家的跡象。以後一定要痛改。細心地收拾,就是一片紙一根線,都應該收拾幹淨,作為弟弟們的榜樣。不要以為是公子,是編修,一舉一動都要人家來服侍。你勤勞,兩個弟弟便都會學著勤勞;你能和好,兩個弟弟便都會學著和好;你能孝順,兩個弟弟便都能學著孝順。你是一家的表率,更要謹慎。

[評析]

此篇寫作宗旨是告誡兒子汝舟要勤敬和睦,戒除傲慢、奢華、浮躁。對子女嚴格要求是子女成才的保證,而對少年得誌、業已成才的子女時常提出要求和告誡,使其不斷進步,則容易被許多做父母的所忽視,林則徐的這一訓子篇則提供了借鑒。

農民為“世間第一等最高貴之人”

[原文]

爾兄在京供職,餘又遠戍塞外,惟爾奉母與弟妹居家,責任綦重。所當謹守者有五:一須勤讀敬師;二須孝順奉母;三須友於愛弟;四須和睦親戚;五須愛惜光陰。爾今年已十九矣。餘年十三補弟子員[1],二十舉於鄉;爾兄十六入泮[2],二十二登賢書[3]。爾今猶是青衿一領[4],本則三子中惟爾資質最鈍,餘固不望爾成名,但望爾成一拘謹篤實子弟。爾若堪棄文學稼,是餘所最喜者。蓋農居“四民”之首[5],為世間第一等最高貴之人。所以餘在江蘇時,即囑爾母購置北郭隙地,建築別墅,並收買四圍糧田四十畝,自行雇工耕種,即為爾與拱兒預為學稼之謀。爾今已為秀才矣,現此拋撇詩文,常居別墅,隨工人以學習耕作。黎明即起,終日勤動而不知倦,便是田園之好子弟。至於拱兒年僅十三,猶是白丁,尚未學稼之年,宜督其勤懇用功。姚師乃侯官名師,及門弟子領鄉薦[6]、捷禮闈者[7],不勝僂指計。其所改拱兒之窗課,能將不通語句改易數字,便成警句。如此聖手,莫說侯官士林中都推重為名師,隻恐遍中國亦罕有第二人也。拱兒既得此名師,若不發憤攻苦,太不長進矣。前月寄來窗課五篇,文理尚通,惟筆下太嫌枯澀,此乃欠缺看書功夫之故。爾宜督其愛惜光陰,除誦讀作文外,餘暇須披閱史集,惟每看一種,須自首至末詳細閱完,然後再易他種。最忌東拉西扯,閱過即忘,無補實用。並須預備看書日記冊,遇有心得,隨手摘錄。苟有費解或疑問,亦須摘出,請姚師講解,則獲益良多矣。

——節錄自《清代四名人家書》

[注釋]

[1]弟子員:明清稱縣學的生員為弟子員。

[2]入泮:科舉時代,學童考進縣學為生員叫入泮,因學宮前有泮水池,故名。

[3]賢書:賢能之書,舉薦賢能者的名單,後世因稱鄉試考中為“登賢書”。

[4]青矜:明清科舉時代專指秀才。

[5]四民:即士、農、工、商。

[6]及門弟子:指登門受業的弟子。領鄉薦:稱鄉試中式。

[7]禮闈:即禮部試。唐代的進士考試本由吏部的考功員外郎主持,至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改由尚書省的禮部侍郎主持,通稱省試。曆代沿襲,科舉逐為禮部專職,因稱在京舉行的會試為禮部試,也稱“禮闈”。

[譯文]

你哥哥在京城工作,我又充軍遠在塞外,隻有你在家侍奉母親和弟弟妹妹,責任極其重大。你所應當謹慎地遵守的戒律有下麵五條:第一必須勤奮讀書、尊敬老師;第二必須以孝順之心侍奉母親;第三必須對弟弟友愛;第四必須與親戚和睦相處;第五必須珍惜時間。你今年已經十九歲了。我十三歲就做了縣學生員,二十歲鄉試中舉;你哥哥十六歲考取秀才,二十歲鄉試考中。而你現在還是一個秀才。本來我的三個兒子中隻有你資質最差,我本不寄望你能成名,隻希望你成為一個拘謹篤實的宦家子弟。你如果能夠放棄讀書,去學習種莊稼,那是我感到最為欣喜的事了。所以我在江蘇的時候,就囑咐你母親購置城北的空地,建築別墅並買下四周的糧田四十畝,自己雇工去耕種,就是為你和拱兒準備學種莊稼謀劃的。你現在已是秀才了,從此放棄詩文,常年住在別墅裏,隨雇工一起學習耕田種地。黎明就起床,整天勤快勞動而不知疲倦,就是田園的好子弟。至於拱兒,他年紀才十三歲,還是一個不懂事的人,還沒有到學種莊稼的年齡,你應當督促他勤懇用功。姚老師是侯官有名的教師,登他門受業的弟子中鄉試中試、會試取勝的人,不能屈指計算。他批改拱兒的功課,不通的語句改動幾個字就能成警句。這樣在學問上有極高成就的人,不要說侯官的讀書人都推崇他為名師,恐怕在整個中國也難得有第二個了。拱兒既然有這樣的名師,如不發憤刻苦功讀,那就太不長進了。上月他寄來的五篇功課,文理還通順,隻是寫出來的東西太枯燥呆板,這是欠缺看書的緣故。你應當督促他愛惜時間,除了朗誦閱讀作文外,閑睱時要批閱曆史和文學方麵的書籍。每看一種書,要自始至終詳細地閱讀完畢,然後再改換其他的書。切不可東拉西扯,看過了馬上就忘記,這樣沒有什麼補益和作用。並要準備看書的筆記本,看書時有心得體會,就隨手摘錄下來。如果有什麼不懂的地方或疑難問題,也要摘抄下來,請姚老師講解,這樣就會獲得許多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