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戰後國際秩序的參與者、建設者和維護者。改革開放36年來,中國先後恢複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加入了由關貿總協定演變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抓住經濟全球化機遇,在積極融入全球經濟體係的曆史進程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長期發展過程中,中國積累了一些建設經驗,也形成了一定的建設能力和資金實力。比如,中國非常重視基礎設施建設,“要想富、先修路”的觀念深入人心,並相應形成了一些優勢產業。同時,中國儲蓄率較高,外彙儲備較多。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中國希望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把自己的資金實力、發展經驗和優勢產業與周邊地區的發展需要結合起來,與亞洲域內域外各國合作打造一個專業、高效的基礎設施投融資平台,在維護好、發展好現有國際經濟秩序的框架下,進一步推動亞洲經濟和世界經濟發展。這就是中國倡導建立亞投行的全部出發點。因此,中國根本無意挑戰或顛覆現有國際秩序,相反隻會更好地維護和完善現有秩序。
首先,中國總體上是受益於現有國際秩序的,二者早已建立了良性互動關係。在這方麵,中國與世界銀行的合作堪稱典範。自中國恢複在世界銀行的合法席位35年來,世界銀行累計向中國投入的貸款和投資超過540億美元,並提供了大量政策建議,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中國的發展曆程也豐富了世界銀行發展援助的理論和實踐。
其次,中國沒有霸權野心,不追求所謂的“政治權力”。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中國曆來支持國際關係民主化,自己也絕不會走上追逐經濟霸權的道路。自提出亞投行倡議以來,中國始終強調開放、包容的理念,倡導開放的地區主義,真誠歡迎域內域外國家積極參加亞投行籌建工作。
第三,亞投行不會取代和衝擊現有多邊開發銀行體係。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現有多邊開發銀行覆蓋了全球減貧工作的幾乎所有領域,既包括基礎設施建設等“硬項目”,也包括教育衛生等“軟項目”。亞投行是專營基礎設施投融資這些“硬項目”的,與現有多邊開發銀行是相互補充而不是相互替代的關係。世界和亞洲的開發金融事業極為廣闊,完全容得下各類新老多邊開發銀行共處其間、相互借鑒、共同發展。中國作為亞投行的發起方和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的重要股東國,不會“這邊搭台、那邊拆台”,隻會促成“相互補台、好戲連台”,推動新老銀行在知識共享、能力建設、項目融資等方麵開展合作。
最後,亞投行會充分尊重國際通行準則。多年來,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在治理結構、環境和社會保障政策、債務可持續性等方麵形成了一係列標準體係和政策要求,稱之為“最佳實踐”。總的看,這些標準體係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人類社會對發展問題的專業認識,具有曆史進步性。作為一家多邊開發體係的新成員,亞投行必然會充分借鑒通行的經驗和好的做法,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另起爐灶、另搞一套。但同時也要看到,世界上沒有最好的標準,隻有更好的標準。亞投行應樹立發展的眼光,努力嚐試進一步降低成本、增強響應力、提高運營效率,更好地服務於本地區發展中成員國。
人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亞投行正在創造曆史。亞投行是第一個由發展中國家倡導建立的專業性多邊開發銀行,是一個新事物。新事物具有廣闊的生命力和無限的發展前景,但新事物也總是要經曆一個成長、發展的階段和逐步為人們所認識、接受的過程。可喜的是,亞投行倡議正得到越來越多的理解、歡迎和響應,到2015年4月,共有跨越五大洲的57個國家成為亞投行意向創始成員國,眾多國際組織和有識之士紛紛表態支持籌建亞投行。這充分說明,中國倡導建立亞投行順應了時勢要求,是得人心的。可以預期,隨著亞投行正式投入運營,中國倡導的雙贏共贏新理念會得到更加切實的體現,亞投行這個新事物會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
(責任編輯:魏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