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2 / 3)

在《貴清山傳奇》那25個峰回路轉、柳暗花明的章節中,我們不僅能夠進入充滿浪漫主義的故事情節,還能感觸到那濃鬱的人文主義情懷。

“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常老說這部作品中融入了很多當前的社會現狀和社會現象,由於自己的水平有限,沒能很好地寫出來,請大家多多指導,以便於他可以改進。老人很謙虛,他自始至終都把自己說得很低,但我們從一段段飽含著老人心血和汗水的文字中完全能夠感受到老人為之付出的艱辛勞動及老人對文學的執著。在我們互相商定要去給原政協主席趙玉中交稿子準備出書的那一時刻,他還戴著近視眼鏡,坐在電腦桌前用那雙曾經握著槍把子的手,認認真真修正著文稿的不足之處,他對創作的極度熱情已達到了極致,可以說是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靜下心來讀老人的作品確實覺得語言簡潔、明快、通俗易懂,讓人讀起來神清氣爽、一目了然,別有一番風味。這與我所接觸的老年人文稿中那些太多讓人難以琢磨、費神的“之乎者也”之類的寫作手法截然不同,可謂雅俗共賞。說實話,還沒翻閱《貴清山傳奇》時,按照老人的年齡我推斷那寫法一定是讓我之類胸無點墨之人生畏的文言文。老人在寫作上確實下了一番工夫。

《貴清山傳奇》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情節都環環相扣,深深的牽動著我的心,更凝聚著常老熱愛文學及那份對故鄉的深情和愛。也許,正如常老所說“自己能力有限,文筆欠佳”,在故事情節與寫作手法上缺乏一種大氣。但是讀過他的作品後,我始終認為老人對此確實盡心了,盡力了。如果沒有盡心盡力絕對不會有今天《貴清山傳奇》的麵世,這不是我在奉承他,這是我在《貴清山傳奇》的字裏行間尋到的真諦,我在用心說話,用良心說話。

生活中,常老是一個極其熱心、真誠、愛憎分明的人,學習上他更沒有鬆懈過。他說:“毛主席都能夠做到活到老學到老,我們更應該做到活到老學到老。”是啊,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如果沒有他的辛勤勞作,絕對不會有今天的《貴清山傳奇》。我們應該感謝他!但願《貴清山傳奇》會在趙玉中主席的熱心關注下早日出版。我堅信它的出版與問世將是漳縣文化走向更高境界的裏程碑,也是漳縣所有年輕人反思自我,以老人為鑒,鞭策自己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從而提高自身能力,為家鄉經濟、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2013年6月1日

漳縣文化館

附錄

常興榮:想讓大山“飛向遙遠”

何環璟①

他用十多年的時間收藏著幾千年的民間記憶的碎片。

他想讓大山像鳥一樣“飛向遙遠”。

一座山,一位老人。

貴清山,常興榮。

——題記

知道常興榮老人是不久以前的事情。在一次回家途中,一位中學時的同學告訴我,在漳縣,有一位老人用了十多年的時間,把散落民間的關於貴清山的傳說整理成了一本很厚很厚的書。聽說後我心裏猛然一震:一個人能夠在十多年的時間裏堅持去做一件事情,且不說結果如何,單就這種精神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了,於是有了想去拜訪的念頭。

漳縣縣小人少,沒費多少時間我就很容易地打聽到了關於老人的線索——他兒子在漳縣人大辦公室工作。於是直接去了人大,找到了常小紅,他得知我的來意後,很熱情地領我去了他們家。

提起貴清山,老人出語驚人:無論是自然風光還是曆史傳承,貴清山都在少林寺之上,隻不過少林寺是借著1980年代的那部同名電影才馳名中外罷了!其實貴清山也是有“飛”向遠方的“翅膀”的,這翅膀就是民間傳說,隻不過沉寂的時間長了,翅膀上的羽毛都已經脫落,散落飄零到了各處,需要我們去一根一根地撿拾起來,並把它重新恢複到原來的位置上去。

老人一邊說著,一邊拿出了厚厚的一遝書稿,有的已經打印成了鉛字,有些還是用鋼筆很工整地書寫的原始稿件。

書稿采用傳統的章回體形式寫成,很好地將散亂的素材串聯了起來,全書雖有洋洋數萬言,但章節之間的銜接過渡卻自然嚴密而又別出心裁。語言上簡潔、明快但又不乏生動,可謂雅俗共賞。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常興榮也不自覺地將個人的想象和愛憎情仇融入其中,使書稿既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又具有濃鬱的人文主義情懷。

在我翻看書稿的過程中,老人徐徐給我講述著他一生的經曆和他寫這本尚未麵世的《貴清山傳奇》的緣由和經過。老人今年62歲,曾先後在漳縣縣委宣傳部、草灘鄉派出所、縣公安局、縣林業局等多個部門工作,擔任過公安局副局長、林業局總支書記等職務,現退休在家。因為工作的需要,他經常深入基層,跟普通老百姓打交道,了解到了很多風俗習慣和民間傳說,尤其是在草灘鄉工作期間,他聽到了很多關於貴清山的傳說,其中的一些特別有價值,但現有的資料中並沒有收集進去,這不能不說是漳縣文史和旅遊方麵的一大缺憾。鑒於此,他便有了把這些傳說收集整理出來的想法。

要把一個想法變成現實有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寫這本書,常興榮翻閱了大量跟貴清山有關的文獻,並開始對書的結構框架進行縝密地構思。盡管如此,卻因故事散亂、頭緒紛繁,寫作的過程並不順利,老人說他曾數易其稿,增刪多次,至今日終於有了一個至少令自己滿意的樣稿。

常興榮處世淡泊,與人無爭,退休後幾乎把所有時間都消磨在了寫書上。他屬於我們時常所說那種“老知識分子”,為人謙和,談吐儒雅,雖已年逾花甲,但思維依然很敏捷。他謙虛地說希望我把書稿修改後再交給報社社長王瑞軍先生修改潤色一下,他說自己雖然沒和王社長交往過,但因同在一個縣工作過,對他的才華和能力都很欣賞,希望王社長給他的書寫一些話。

離開的時候,老人堂屋中掛著的一幅書法引起了我的注意,書法看上去有些年月了,很陳舊的樣子。細一看,發現竟是寫過“華夏第一龍”的王國文的手記,上麵的具體字句已記不大清楚了,但其中超然淡泊的意境倒是在我心裏留下了些許的痕跡。

也許真的,有時隻有超然物外,方能有所收獲,老人的言談和那厚厚的書稿似乎在證明這一點。

注釋:

①何環璟,定西日報社編輯、記者。本文發表於2007年1月14日《定西日報》西部周末第七版"文史長廊"專欄。

那些日日夜夜

多少個日日夜夜,隻為追求心中的夢想;多少回跋山涉水,隻為探尋心中的疑問;多少次汗水淋漓,隻為貢獻自己餘生的力量。多少年來,您總是一如既往地堅持與努力。正如“老驥伏櫪,誌在千裏”,您的理想從未止步。

——獻給心中敬佩的爺爺

我叫常森浩,今年15歲,就讀於漳縣城關中學九年級,與《貴清山傳奇》作者是祖孫關係。最近,在爺爺的手機上驚喜地看到甘肅省廣播電視界書畫協會主席成倬爺爺發來的短訊,序詩:

十年一劍喜書成,昂首開顏望貴清。

莫笑今生常作念,鬆杉映水共興榮。

不久,又從爺爺手中接過成爺爺為《貴清山傳奇》所作的《序》,便如獲至寶似的閱讀起來:

“《貴清山傳奇》是常興榮先生花費十多年心血而成就的一部力作。常先生幾易其稿,廣納諫言,反複推敲,查經問典,終成大作,其不懈努力的精神令人敬佩……”

我非常感激這位獨具慧眼、才華橫溢的成爺爺對《貴清山傳奇》這麼高的評價:“天地生萬物,而人是萬物之精靈。有什麼樣的山水,就有什麼樣的精靈。”“一部傳奇實為精神之寄托,情感之交流,民風之薈萃。俗中有雅,雅中含俗,相得而益彰。”“所謂‘傳奇’,實乃‘奇傳’。既有神話故事的演義,也有千古風俗的流變。無論是奇峰峭岩、鬆濤夜月,還是鳴禽走獸、山花流泉,在作者的筆下都賦予生命的氣息。”“書妙貴在意境。有意境尚可聯想,有聯想方能生動,有生動即可感人。”……

洋洋灑灑千餘字的《序》中,字裏行間,無處不充滿著熱情洋溢的讚美之詞,由此可見,這部《貴清山傳奇》在這位多才多藝的成爺爺心目中是何等分量!俗言道:“文靠人傳,文靠文傳。”由於這些有根有據、令人心悅誠服的一係列好評,使《貴清山傳奇》聲譽倍增。消息不脛而走,人們慕名而來,在向爺爺祝賀的同時爭相傳閱《貴清山傳奇》樣稿。與此同時,這還引起了漳縣縣委、人大、政府、政協有關領導及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關注和重視。縣委常委、宣傳部李部長代表組織向爺爺明確表態,願資助出版此書。如此一來,豈不是圓了爺爺多年來夢寐以求的貴清夢?麵對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爺爺艱苦創作此書的那些日日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