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經濟轉型與創業創新(1 / 2)

經濟轉型與創業創新

經濟研究

作者:許振榮

【摘要】本文先通過對中央出台經濟轉型相關政策進行了分析,後對在經濟轉型下國內創業環境變好作了研究,同時並對目前的創業效果作了探討,供廣大讀者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轉型環境 公司 團隊創業

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了許多新的問題,諸多矛盾和悖論是我們麵臨的轉型社會的本質。在傳統工業社會,環境比較穩定和簡單,企業被動適應顧客的需求,采用大機器流水線生產運作方式,實行的是層級式官僚機構,決策更多地關注計劃和控製等傳統管理的職能。對於企業的高層領導來說,未來是可預測的。但是,大機器工業正被以信息、金融和服務等為主的產業所取代,互聯網的普及和經濟全球一體化等因素都使得環境變得更加複雜和動蕩。一些研究提出的世紀的諸多悖論。

一、中央出台經濟轉型

較長時間以來,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過於注重短期效益。在短期利益驅動下,資源大量投入,過度配置,發展不具有可持續性,泡沫終會破裂。而以資源和勞動力密集型為主的傳統經濟雖關注長期利益,但在有限資源的約束下,發展可持續性較低。不僅如此,高強度,高勞動密集,高能耗的,規模浩大的製造業給我們的環境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這時,創新型經濟被公認為是更具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創新型經濟關注長期收益,以知識和人才作為依托,同時體現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因而,在世界經濟經曆陣痛之後,各國紛紛著手建議長期發展路徑,創新成為了很重要的議題。為此,早在黨的十七大,胡總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經濟體製,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產業轉型其中就意味著我們需要慢慢從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產業產能過剩,逐步向創新,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奮進,走向“中國智造”。

二、在經濟轉型下國內創業環境變好

隨著國家對產業轉型的推進,很多地方出台了非常有利於創業的條件,政策和環境。蘇州的各市各區也出台了相關的科技領軍人才政策,吸引海國內外各類人才帶項目,技術來蘇州落戶。各地區的政策不盡相同,扶持的力度也不一樣。

(1)提供資金支持。對符合條件的創業者按申報項目發展潛力分類,分別給予幾萬至幾百萬不等的創業基金。項目申請成功的同時可以得到一部分資助,產品研發成功推向市場後,第二筆資助到位,量產到一定階段有一定的銷售額後,最後一筆資金到位。資金扶持的背後還有創投的跟進投資和一些低息科技貸款,根據創業者個人申請,可協調銀行、擔保公司等金融機構給予貸款支持。

(2)進行創業培訓。市內高校和各類職業技術院校有針對性地設置創業課程。創業人才根據個人意願,可到各縣區職業技術教育中心免費隨班參加創業培訓;同類項目的創業者達到40人,可獨立編班。也可在全市範圍內選擇創業示範基地進行觀摩實習,或根據需要組織異地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