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學活用:
赤子之心,天下無缺
不平則爭,不滿則怨。
生活中的諸多矛盾,許多是因為人不平、不滿之心引起的,付出與得到不成正比,希望與現實大相徑庭,這些都讓人難以釋懷,不平、不滿之心漸起。
其實,人並不是與生俱來就是這樣。對一個孩子而言,世界總是美好的,孩子天性善良、心地純潔,不知道什麼叫恨。隻有當孩子長大成人進入了社會,有了利益、地位、權勢等等,純真的赤子之心才開始不平、不滿,爭怨之念時時充溢。
由此可見,有爭怨之心,是由於人赤子之心的失去,如果一個人能常保赤子之心,知足常樂,就沒什麼可以抱怨的;心胸開闊,就可以友善待人。自己知足,人際和諧,那展現在眼前的便是一片和平美好的世界。
不變操履,不露鋒芒
原文
淡泊之士,必為濃豔者所疑;檢飭之人,多為放肆者所忌。君子處此,固不可少變其操履,亦不可太露其鋒芒。
譯文
性情恬淡的人,必然會受到那些熱衷名利的人所懷疑;嚴於律己、行為檢點的人,常被那些邪惡放縱無所顧忌的小人所嫉妒。所以一個有才學、有修養的君子,萬一不幸處在這種既被猜疑又遭忌恨的環境裏,固然不能絲毫改變自己的操守和誌向,但也絕不能鋒芒畢露。
活學活用:
不變操履,不露鋒芒
做人要善於變通,不會變通好事也能招致禍端。
一個性情恬淡、嚴於律己、行為檢點的人,往往善待人生,注重自我修養,但一味地保持真我,卻犯了小人的禁忌,正是由於自己品德的高尚而襯托了小人邪惡的心性,結果招致小人嫉恨和攻擊。所以做人要善於變通,不可直來直去,保持真我不隨流俗固然重要,但也要低調一些,最聰明的辦法就是隱藏鋒芒。
切記:一個有為的人,處世節操不可變,待人方法須講究。
順不足喜,逆不足憂
原文
居逆境中,周身皆針砭藥石,砥節礪行而不覺;處順境內,眼前盡兵刃戈矛,銷膏靡骨而不知。
譯文
處在不順利的環境中,就好比全身都紮著針、敷著藥,在不知不覺中磨煉著意誌、培養著高尚的品行;處在優越的環境中,好比被各種兵器所包圍,不知不覺就被淘空了身體,消磨掉了銳氣。
活學活用:
順不足喜,逆不足憂
人的一生有起有落,看待人生要有辯證的觀點。
處在逆境之中,人固然痛苦,但對於一個有誌向、能自省的人來說,逆境恰恰是人生最好的修煉場,在逆境之中可以鍛煉自己的意誌,修正自己的不足,等時機成熟,就能走出困境有一番作為。
反之,處在順境之中,人固然快樂,但對於一個沒有遠大追求和自製力的人來說,順境往往使他墮落。在順境中不思進取,就容易遊手好閑;在順境中貪圖享受,就容易滋生腐敗。
貧與富不是絕對不變的,順與逆也是可以轉化的,聰明的人善於用辯證的觀點看待人生,掌握自己的人生。
姿勢弄權,自取滅亡
原文
生長富貴叢中的,嗜欲如猛火,權勢似烈焰。若不帶些清冷氣味,其火焰不至焚人,必將自爍矣。
譯文
生活在富裕而顯赫的環境中,容易使人的欲望像火一樣猛烈,權勢如烈焰一樣灼人。如果不能冷靜地思考,及時回頭,那麼這些邪惡之火,不是傷了別人,就是毀滅了自己。
活學活用:
姿勢弄權,自取滅亡
人的欲望永無止境,一個有權有勢的人,過多的物質享受會養成一些不良的嗜好,倚仗權勢會養成作威作福的個性,這些都是富貴帶來的副作用。生活在這種富裕而顯赫的環境裏,人如果不加收斂,不思進取,其結果必將是玩火自焚,生活中有多少花花公子重複演繹著這樣的故事。
可見,一個人的道德修養、思想境界十分重要,尤其生活在富裕之中的人,更應注意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原文
人心一真,便霜可飛,城可隕,金石可鏤。若偽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對人則麵目可憎,獨居則形影自愧。
譯文
隻要人心誠,就可以感動上天,夏天可以飛霜,城堡可以摧毀,就連堅硬的鐵石也可以貫穿。像那些虛偽奸詐的小人,空有人的軀殼,靈魂已經死亡,別人見了會感到他麵目可憎,自己一人獨處則自慚形穢備受良心譴責。
活學活用: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真誠是一個人極為可貴的品質。
據《淮南子》記載,鄒衍盡忠燕惠王,燕惠王卻聽信讒言將他下獄,鄒仰天大哭,雖盛夏竟六月飛雪;《占今注》記載,孟薑女千裏尋夫,其夫因修長城勞累而死,孟薑女悲忿交加放聲慟哭,瞬間長城為之而倒;周朝有一叫雄渠的射手,因晚歸而把巨石疑似猛虎,結果射出之箭深入石中。三則故事,均可見真誠品質的力量——“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一個人擁有了真誠,他就能敞開心扉給人看,使人了解他、接納他、幫助他、支持他,使他的事業一帆風順,他也能為人尊敬、為人景仰。反之,一個虛情假意的人,處處隱匿自己的真麵目,結果必然扭曲自己的個性和性情,隻會給人留下虛偽可憎的印象。而當他回首平生往事時,會發現自己缺失真我,會自憐自愧,永遠也擺脫不了因虛偽而引致的心理折磨。
人品極處,隻是本然
原文
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隻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隻是本然。
譯文
文章寫到登峰造極的境界時,並沒有什麼特別奇妙的,隻是把內心的思想感情表達的恰到好處而已;一個人的修養如果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時,並沒有什麼令人驚異之處,隻是使自己的精神回到純真的本性而已。
活學活用:人品極處,隻是本然
堆砌詞藻,無病呻吟是寫文章的大忌,老舍先生就主張在文章中不使用過多華麗的形容詞,而是要保持一種天然清新而又自然貼切的文風,以免使文章失去了淳樸的魅力,給人一種華而不實、膚淺賣弄之感。
做人也是同樣的道理,矯揉造作總是給人虛偽之感,如“東施效顰”。失去真我反而使自己更加醜陋,倒不如一如趙傳所唱:“我很醜,但我很溫柔”,醜是客觀,溫柔是自然本色,醜加溫柔,也會可愛。做人隻有平平淡淡才是真,品行修養極高的人,其實就是一個純真自然的人,所以提倡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
看破認真,可負重任
原文
以幻境言,無論功名富貴,即肢體亦屬委形;以真境言,無論父母兄弟,即萬物皆吾一體。人能看得破,認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負擔,亦可脫世間之韁鎖。
譯文
從虛幻的角度來說,無論功名富貴,甚至本身軀體也都不過是自然界一種暫時形態;從真實的角度來說,父母兄弟甚至世上萬物都和自己渾然一體,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如果能看清物質世界的本質,認清真相,那麼不僅可以挑起治理天下的重任,而且可以不受一切世俗枷鎖的約束。
活學活用:
看破認真,可負重任
人必須不為物欲所累才能保持心靈的安寧、淡泊,但生活中許多人以追求金錢權力為時尚,他們的心靈被金線利欲所鏽蝕,這樣的人已成為了金錢權力的奴隸。追求是高尚的,但追求的同時必須保持自我精神的充實。有的大款曾感歎自己是除了有錢以外什麼都沒有。越是富有,貪圖物質生活享受越多,精神越是空虛。假如過分強調返璞歸真操守清廉是不現實的,但一個人不講道德情操,一個社會不講精神追求,以至學子放下學業,先生丟下教鞭,一味去追求金錢致富,那麼這種富是畸形的。對一個有作為的人來講,不擺脫物累而加入世俗的爭逐就不會有為有成。
知足常樂,便無殃悔
原文
爽口之味,皆爛腸腐骨之藥,五分便無殃;快心之事,悉敗身喪德之媒,五分便無悔。
譯文
美味可口的佳肴,都可能是傷害腸胃筋骨的毒藥,隻有掌握分寸,隻吃到五成飽才無危害;令人身心愉悅的事,都是可能導致身敗名裂的媒介,隻要不放縱自己,限定在五成便不會有大的過失。
活學活用:
知足常樂,便無殃悔
生活中有一些人,經不住誘惑,一旦遇到美味可口的美食,就不顧一切拚命地貪吃,結果把腸胃吃壞。注重養生的人知道,營養不良不好,吃得太多也絕非好事,隻有少吃多餐才符合養生之道。
做人也是這樣,當一個人沒有欲望的時候,他的生活就很單調枯燥、沒有活力,而當一個人欲望太多時,他的生活又處處充滿危機。因此,做人必須擁有欲望,也要懂得克製欲望,如此最好、最實際的方法就是知足常樂。
寬恕待人,養德遠害
原文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
譯文
不輕易責難他人所犯的過失,也不要隨隨便便張揚別人的隱私,更不要對他人以往的錯處耿耿於懷。這三條做人的原則,既可以培養自己良好的品德,又可以避免意外的災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