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重創資本流動
2007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對全球資本流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危機前的經濟景氣年份,所有的資本形式,包括外國直接投資、證券投資、跨境銀行貸款和短期投機資本流動都是上漲的。國際清算銀行(BIS)數據顯示,僅在2007年上半年國際清算銀行的對外債權就上漲了3.6萬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由其他銀行更大的債權得來,這反映了此時期銀行業快速的國際化進程。(圖1)
從2007年第三季度起,流入非銀行部門的資本就變得越來越少,但是直到2008年中期,流入銀行業的資本還是相當驚人地有浮力,而此時,對全球銀行係統穩定性的嚴重關切已開始出現。而這些關切被發生於2008年第四季度的雷曼兄弟破產引發的全麵恐慌所代替,國際清算銀行的對外債權令人吃驚地下降了1.9萬億美元,創下了季度下跌的新紀錄。2009年第一季度,其對外債權繼續下跌了0.7萬億美元。
全球資本流動的驟減對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外資的抽走使全球資產價格的崩潰更加惡化,對投資與消費都有著負的收入效應。
通過“抽取”了某些國家銀行係統的流動性,資本流動的暴跌也嚴重擠壓了國內信貸,使得經濟增長變得艱難。這在眾多新興市場情況尤其嚴重,這些國家銀行係統嚴重依賴外國為其資產負債表的增長提供資金。
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資本在危機前也是以高水平增長,但是2008年間驟減,到2008年末轉為了大量的資本流出。這些資本流出不僅反映了在麵臨全球經濟衰退初期時對國家風險不斷增加的關注,同時也反映了對流動資金大規模的偏愛,而這引起了對新興市場投資不加選擇的清算。
在2008年第四季度,國際清算銀行對新興市場的對外債權緊縮了2800億美元,在2009年第一季度進一步減少了1340億美元。外流資金最多的是亞洲,從2008年第三季度到2009年第一季度一共流走2300億美元,包括從中國留出的巨量短期資金。東歐、拉美、非洲與中東地區也出現了大規模的淨外流。(圖2)
資本流動崩潰之後,新興市場中私人部門的信貸增長也出現了劇減。在2007年第二季度,新興市場私人信貸仍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長,但是到了2009年第二三季度,很多國家出現了大幅度的下降。在墨西哥、南非、俄羅斯、匈牙利、巴西與土耳其,實際私人信貸增長都跌至非常低的水平,甚至出現了負增長。這其中最大的例外就是中國,中國銀行業與外資相對較大規模的隔絕,國家調控使得從2008年末以來的謹慎的快速信貸擴張政策足以應對緩慢的經濟增長。
反彈初現
然而,從2009年第二季度起,全球資本流動開始反彈。這與金融壓力水平的明顯下降,全球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的明顯提高和主要資產價格的較大幅度的回升一致。(圖3)
在2009年第二三季度,主要工業國家出現了外資湧入與投資的複蘇。美國國內投資者在4~8月份購買了淨1660億美元的海外證券與債權,幾乎是2009年前三個月的5倍,資本流出的量也與危機前相差無多。而同一時期國外私人部門對美國資產的購買也超過了2000億美元,亦是曆史最高水平。
2008年第四季度與2009年第一季度,英國外資的撤走與大規模海外資金的彙回本國相抵消。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部分外國銀行減少了與英國銀行係統的接觸,英國銀行也在努力降低它們海外接觸的程度。在2009年第二季度,兩種資本流動範圍都大規模減少。海外資產的淨規模從第一季度降低至第三季度的190億英鎊,而外商對英國資產的淨負投資下降了90%多,僅為80億英鎊。
歐元區的情形也差不多。隨著對海外資產購買與外商對歐元區資產購買的興趣的重新增長跡象的出現,在2009年7月份,歐元債券國外購買淨額為270億美元,到7月止的6個月內,國外購買淨額為1000億美元。
這暗示最近這幾個月的全球投資活動的正常化與新興市場發展的正常化。累計13個大的新興經濟體的淨金融賬戶餘額,我們發現,與2008年第四季度至2009年第一季度2000多億美元的資本流出相比,在第二季度淨資本流入為650億美元。第二季度的淨資本流入甚至比危機之前還要低,但是與長期平均水平相比則相差不多。
此外,之前第三季度的預測指標表明事態正令人欣喜地進展。韓國、巴西與土耳其資產組合的每月數據顯示了7月與8月更強勁的淨流入,資產流入水平事實上已經超過了2007年中期的水平。
這個事實與牛津經濟研究院金融壓力指數最近的變動相吻合。該指數近幾個星期下降到一年多以前的水平。2008年末與2009年初,為了退出困境的“衝刺”看起來讓位於投資者在新興市場裏角色的重建。
資本的反彈應該會對全球經濟的增長產生積極的影響。隻要銀行業流動資金的擁擠得到緩解,那麼對國內信貸增長的下降壓力也會減輕。那些受外資湧入暴跌重創的新興市場尤其如此。
然而,受衝擊的當地銀行部門(如俄羅斯)仍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重新大範圍地擴大國內貸款,同時,近幾個月明顯減速的信貸增長也會使得貸款活動受限製。第三季度的初步預測表明不包括中國在內的12個新興市場國家的實際國內信貸在年度基礎上稍微負增長。這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新興市場金融危機餘波後的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