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語境下,“大師”不是指在某一方麵小有成就、稍有建樹的人,而是開宗立派、有著巨大影響力的人。“大師”最早是指在佛學上有精深造詣或參悟的高僧,後衍生為對和尚的尊稱,也指在藝術上和學術上有顯著成就的人,即對藝術家和大學者的尊稱。如在繪畫藝術領域,自古畫家千千萬萬,但能稱得上大師的卻屈指可數。遺憾的是,現代浮躁社會中大師的帽子滿天飛,各行各業的“大師”隨處可見:小有成就甚至在專業方麵略知一二的人,便大大咧咧地以大師自居,或被那些為了利益通過提高別人來抬舉自己的人“謙卑地”尊稱為大師。
當然大師之類桂冠,隻是一種尊稱,一種虛名,並沒有相應的製度性確認,說誰是大師誰不是,見仁見智,由著人們高興。這裏無意於深究大師的定義和判別標準,隻是想分析“師”與“匠”這二者相應的行為特征,以使人們有所感悟並提升自己的行為。
無論關於大師的稱謂有多少種或多少爭議,但“師”者從其外在表現看一定是開宗立派、在其領域有精深造詣、影響巨大之人;從其內在特質看必然是有思想境界、有大智慧、善於創新的人。“師”的內在表象決定了其具有人文特質,所以有人講,科技領域有專家、無大師,大師大都是對人文領域裏卓越者的稱謂。
與“師”相呼應的是“匠”,一般指具備某些技能,且可以將事情做得很完美、很精致、很周全的人,如木匠、鐵匠、剃頭匠、教書匠、工匠等等。大凡“匠”是可以訓練出來的,是有程序和技巧可循的,即使那些匠心獨妙之作,通常也是按作者自己的章法習得的,也是可以傳授的,如帶徒弟。但“師”者難以訓練出來或通過師傅帶出來。比如,寫小說,“保羅·奧斯特是一個講故事的高手,小說中情節套情節,故事套故事。細節、懸念、情節、前後呼應,都安排得井井有條,十分到位。讓我感覺這是一部經過作者很仔細很仔細雕琢過的作品。很細致,很周全,甚至可以說有些完美了。但是我總覺得有些不對,有些別扭的地方。也許就是太完美了,太像是一件被人製作出的藝術品了,讓人覺得不真實,缺乏某種生氣,隻有一種匠氣”。“匠”者盡管完美但常有模仿拷貝之感,缺乏“師”者真實、生氣、大氣之勢。
可以看出,“匠”可以是心靈手巧、精到、完美;但“師”除了可以具備“匠”的技能外,一定要有思想、靈魂。具體到管理上來說,學者如果可以按國際認可的學術規範,製造大量可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但遠離實踐,缺乏洞見和深刻的思想,充其量隻是些雕蟲小技;企業實踐家經過長期操練駕輕就熟地管理企業,但缺乏足夠的理論修養和境界,充其量也隻能是一個管理的工匠。換句話說,隻有理論和技術,可能成為一個管理的技術員;隻有經驗和技巧,往往是經驗主義者。這兩者隻在“匠”的層次,難以上升到“師”的境界。要想成為管理領域的“師”級人物,學者一定要做“有實踐的理論”,實踐者一定要做“有理論的實踐”。
學術研究就像編籬笆,不少人永遠跟在別人後麵修補籬笆或編籬笆,這大多屬於“匠”;隻有很少數人在豎籬笆樁子,這些人不少是“師”。管理實踐也一樣,不麵向市場,從未來和全球以至更高的境界看待自己的事業,而是跟在別人後麵亦步亦趨,充其量是個“匠”,雖可能小有成就,但終將難成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