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三下五除二地將那樂譜撕得粉碎,將碎片拋入了熊熊燃燒的爐火之中。
“這曲子空洞無物,太過灰暗,沒能給人以勇氣,更不能點燃人們對生活的熱望,我一定要重譜曲子。”貝多芬說。
師生情誼深厚
小貝多芬是幸運的,遇到了聶弗先生。對於他來說,聶弗先生不僅是他的良師益友,更是他的一顆福星。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貝多芬得到了良好地引導,並且極大地發揮自身蘊藏的潛能。
1783年,貝多芬的處女作在聶弗的大力推薦之下出版了。這是根據德雷斯勒的一首進行曲改編的鋼琴變奏曲。這作品部分顯露了少年貝多芬在鋼琴技巧方麵達到的程度。
在聶弗的指點和關照下,貝多芬的事業有了很好的起步。1782年當貝多芬還隻11歲時,就以管風琴獨奏家的身份代替了聶弗的職務。第二年,音樂出版家格茨出版了他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的《鋼琴變奏曲》,這是貝多芬第一首發行的作品。當地一家音樂雜誌介紹貝多芬說: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是個11歲的孩子,是以前所提到的男高音的兒子,很有天才,前途無量。他的鋼琴演奏得十分完美而有威力,既席演奏時彈得很簡潔,他演奏了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中絕大部分,這是聶弗先生教給他的。聶弗先生根據他具備的其它條件,目前正在教他作協。為了使這位年輕的天才能夠去旅行,他應得到補助金心假如他的進步就像開始時那樣迅速,毫無疑問,他將成為第二個莫紮特。”
對一個孩子來說,這樣的評價已相當難得,相當不錯了。其間,聶弗的作用同樣受到了關注和好評。
不久,當地又一家雜誌預告貝多芬的一些重要作品要出版,它們是三首題獻給“仁慈的國王馬西米裏安?弗列德裏希”的鋼琴奏鳴曲。所有這一切都表明,貝多芬在聶弗的引導下,正朝著偉大音樂家的目標邁開了堅實的步伐。
正當貝多芬躊躇滿誌的時候,他的家境卻一天不如一天。
在卡爾和約翰之後,母親瑪格朵琳娜又生下了一男一女。但不幸的是,這兩個小生命都夭折了。這使得母親在精神和身體上遭到了雙重的打擊。她病倒了,作為家中的長子,那繁重的家務理所應當地落到了他的肩頭。他每天都忙於做飯、洗衣、照顧兩個頑皮的小弟弟。這從早到晚的忙碌,讓他根本就沒有精力再去練琴。
一天傍晚,父親又去泡酒館了,弟弟們去樓下玩耍,家裏隻有母親和貝多芬二個人。
“好孩子,辛苦你了,你為什麼天天都呆在家裏,不去學琴呢?”
“媽媽,我以後不再學琴了,我想好了。我明天就去找聶弗先生,跟他告別。”
聽了兒子的回答,瑪格朵琳娜的心都碎了,一時間,五髒六腑俱痛,淚水潸然而下。
第二天,貝多芬臉色蒼白,紅腫著眼睛跑到聶弗先生的家裏。
聶弗老師非常驚訝:“怎麼了?你身體不好嗎?你的臉色為什麼這麼蒼白?”
聶弗先生這一問,貝多芬盡管一再咬緊嘴唇,大顆大顆的淚珠還是情不自禁地流了下來。
“有什麼事情讓我們的小天才這樣難過?”你說說看。聶弗先生把貝多芬抱在懷裏。
於是,貝多芬一麵不停地抽泣,一麵斷斷續續地細說原委。
聶弗先生了解他家裏的情形之後,就出去替他四處奔走。在先生的努力之下,貝多芬當上了宮廷禮拜堂的風琴手,每個月的薪水是150個金幣。
貝多芬咬著嘴唇,含笑仰視著恩師,他抑止不住自己的感激之情。興奮地說道:“太感謝你了,先生!”
他把第一次得到的薪金拿回家裏時,約翰接過錢十分興奮,拍著兒子的肩膀說:“你總算向音樂家邁出了第一步,我為你高興。你應該感謝我從小對你的培養。”
望著酒氣逼人的父親,貝多芬隻是覺得他很可憐,很無聊。他愛母親,他願意讓母親分享他的喜悅。他來到母親身邊,母親慈愛地望著他,什麼也沒說。但他很滿足,母親這慈愛的目光包含了他需要的一切。他發現媽媽臉上的皺紋越來越深了。
也不知從哪一天開始,波恩巷裏的人們開始發現了一位身材短小粗壯,麵孔黝黑的少年。每天他腋下總是夾著一頂折疊式禮帽,身看墨綠色燕尾服,外罩白綢馬甲,下穿綠色短褲,白色長簡襪,足蹬帶黑色活結兒的鞋,腰係銀色佩帶,上麵掛著一把稍微嫌長的佩劍,匆匆忙忙地離開廣場附近那又髒又亂的小巷,滿懷夢想與希冀而又略帶靦腆地從衛兵身邊走過,踏入那座豪華的宮殿之中。
貝多芬步入達華麗的大廳。大廳裏,12架冠狀吊燈照得人眼花緣亂,身看盛裝的上流貴族們正等候著音樂會的開場。
經驗是最好的導師。在裝飾著哥白林珍貴雙麵掛毯的宮廷教堂裏,貝多芬是管風琴師。在閃耀著藍綠金光的劇院裏,他又變成了羽管鍵琴師。
在這一時期,貝多芬接觸到了巴黎、維也納、曼海姆等各個流派作曲家的大量作品。這些作品在這個思維活躍的少年的心田裏撒下了一顆顆珍貴的種子,後來終於開出了一朵朵瑰麗的藝術之花。
這樣,貝多芬就有了相當於他父親月薪半數的收入。這筆收入,對於這個陷入困窘的家庭生活,有著很大的幫助。自從有了聶弗這位老師,貝多芬身上那天才的音樂細胞都漸漸地覺醒、活動起來。而聶弗賜予貝多芬的,也不僅僅是作曲與演奏的技巧,更珍貴的,是對貝多芬音樂天分的由衷賞識,並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嗬護這位少年天才的成長。
這一年,他寫了一首鋼琴奏鳴曲,約翰知道後說一個朋友要看看,拿走了。不知他通過什麼路子,竟把這樂曲送到了選侯那裏。選侯對這個13歲少年的作品,很感興趣。無形中擴大了貝多芬的知名度,這件事也激發了貝多芬作曲的興趣。在波恩,人們都知道這位神童貝多芬。聶弗老師對他的弟子更加著意教導,要把自己的全部知識毫無保留地交給他。不過,在他們師生之間,還發生了一段非常富戲劇性的佳話。
在 1784年的一份年薪表中,我們看到聶弗的薪俸從400金幣減至200金幣而貝多芬則突然間拿到了150金幣。在當時,一個初出茅廬的少年樂師跟大名鼎鼎的老師的薪金隻有這麼點差額,是很令人奇怪的,也足以使老師感到難堪。
的確,聶弗得到這一消息後大為惱火,他為自己如此被人看輕而憤怒,也為學生突然而來的榮譽而產生妒忌,最後,竟然懷疑是學生背後搗鬼,才有了眼前這令人尷尬的局麵。
於是,他把一腔怒火一起發泄在貝多芬身上。事後知道,原來是因為名字上的小小差錯,聞名全國的聶弗被當成了另一位不知名的、平庸的樂師。從而有人打報告擬免去他管風琴師的職位,由已經嶄露頭角的貝多芬代理,這報告得到了選帝侯的批準。
事情弄清楚後,選帝侯提議恢複聶弗樂團管風琴師的職位。那麼貝多芬呢?有人主張撤銷任命,並付給他一筆小費作安慰。
這時的聶弗卻在沉思了片刻後,以堅定的口氣說道:“君王殿下恕罪。在這件事尚未決定之前,我決定放棄我半數的年薪。那孩子是我的學生,一個出眾的人才,可以說是天才。我對他可以下拜,當然是說思想上。我有責任關心他的一切。”
這番話令選帝侯十分感動,他深深地佩服聶弗的音樂才能,這樣也就深深地知道聶弗所說“天才”二字的份量,他當即宣布對貝多芬的任命不變,並在合適的時候,恢複聶弗400金幣的年薪。
這段佳話或許經過後人的渲染,但我們有理由相信,貝多芬樂意追隨並由衷感激的老師,會如此大度、如此高尚,會把一個人的天才看得比金錢乃至於自己都更為重要。
為此,我們也有理由替貝多芬慶幸,慶幸他找到了這樣一位明眼、無私而又有音樂才華的引路人。跟聶弗學藝這段經曆,是貝多芬“從師記”裏最精采的篇章。
就在貝多芬在皇宮裏的地位一天天提高的時候,皇帝卻死了。墨克雪密林?法朗茲皇子於1784年12月的聖誕前夕在波恩的法洛林教堂披上了禮服,受洗禮而登位了。
新皇帝法朗茲是一個不拘禮儀的人,他仁慈而脾氣良好,28歲的時候去了波恩。雖然他非常喜歡參加私人的談話會,但卻不願意在廣庭大眾麵前露麵。
法朗茲雖然對於皇帝這個職位的責任漠不關心,但是他的母親卻是個社交能手,很熟練地替他安排一切。雖然他在維也納沒有學會多少政治權謀,但卻學得了足夠的藝術和學識,因此他的波恩之行就像是來自另一世界吹來了一陣革新之風,拂過了這個默默無聞的城鎮,使波恩從此以後成為世界上有名的城市之一。
最重要的是,法朗茲將維也納生動的音樂介紹到這裏來,他能唱聲調圓潤的歌曲,並且還能拉中提琴,他沒有將自己的天才完全表現出來,但做了一件極有貢獻於藝壇之事,就是收集了一切關於音樂的書籍,創辦了一個圖書館。假使他每年的收入不能維持一個第一流歌劇團,他就會每季演出一次謝肉祭,這是一種接受捐助的宗教活動,但音樂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就這樣,波恩被音樂浸融了,許多被作曲家所遺忘的短歌劇都演奏起來,我們很容易想象得出少年時代的貝多芬對音樂的追求是多麼急切!
皇帝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要調查宮廷中每一個樂師的才能和情況,男中音約翰?貝多芬的自述這樣被記錄在冊:“我的聲音非常持久,服務的時間很長,雖然家境困苦,但舉止正直。”
調查者對於副風琴師是如此記錄的:“路德維希?範?貝多芬,年13歲,生於蓬城,服務期二年,無薪金。但在樂隊指揮缺席時他代替了這職司,很有才幹,也是最年青的指揮,他有著美好幽靜的舉止,雖然他很窮。”
貝多芬在風琴或鋼琴獨奏中很少有過失誤,他發覺自己的能力遠超過於現在所擔任的工作,他不能再“委曲”自己的才能,他拯救自己才能的辦法是修改原來的曲譜。
聶弗告訴人們:“在這一年的聖誕節禮拜中,這敢為的小孩所貢獻的不是弗迪南?海勒的‘以裏米亞的悲哀’,取而代之的卻是從他幼小的手指中流露出未絕美的旋律,他彈得太精確和潤滑了。”
事後海勒因為這件事專門去見皇帝,抗議貝多芬對自己作品進行的修改。後來替貝多芬所寫的傳記中如此說:“皇帝很寬大地斥責了貝多芬,不準他以後再玩這類小技巧了。”
貝多芬的創作天才此時已顯露出來,他的同伴都很同意他這樣做,後來,英國駐宮廷公使格裏山納去世後,貝多芬為他做了一首葬禮詩歌,因為他是貝多芬家裏的良友,宮廷樂隊指揮露其雪簡直被它所迷惑了。對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大提琴家茂勒評價說:“對於他創作的新奇性,所有人都表示極大的驚異,經過了數次的演奏以後,他的聲譽一次比一次好,最後獲得了廣大聽眾的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