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有效閱讀的哲理美文 5.(1 / 1)

學生有效閱讀的哲理美文 5.

堅毅之酬報

鄒韜奮

一個人做事,在動手以前,當然要詳慎考慮;但是計劃或方針已定之後,就要認定目標進行,不可再有遲疑不決的態度。這就是堅毅的精神。

大思想家烏爾德(William Wirt)曾經說過:“對於兩件事,要想先做哪一件,而始終不能決定,這種人一件事都不會做。還有人雖然決定了一件事的計劃,但是一聽了朋友的一句話,就要氣餒;其先決定這個意思,覺得不對,既而決定那個意思,又覺得不對;其先決定這樣辦法,覺得不對,既而決定那樣辦法,又覺得不對;好像船上雖然有了羅盤針,而這個羅盤針卻跟著風浪而時常變動的;這種人決不能做大事,決不能有所成就,這種人不能有進步,至多維持現狀,大概還不免退步!”

有一個報界訪員問發明家愛迭生:“你的發現是不是往往意外碰到的?”他毅然答道:“我從來沒有意外碰到有價值的事情。我完全決定某種結果是值得下工夫去得到的,我就勇邁前進,試了又試,不肯罷休,直到試到我所預想的結果發生之後,我才肯歇!……我天性如此,自己也莫名其妙。無論什麼事,一經我著手去做,我的心思腦力,總完全和他無頃刻的分離,非把他做好,簡直不能安逸。”

堅毅的仇敵是“反抗的環境”,但是我們要知道“反抗的環境”正是創造我們能力的機會。反抗的環境能使我們養成更強烈的抵禦的力量;每戰勝過困難一次,便造成我們用來抵禦其次難關的更大的能力。

文豪嘉萊爾(Carlyle)千辛萬苦的著成一部《法國革命史》。當他第一卷要付印的時候,他窮得不得了,急急忙忙地押與一個鄰居,不幸那本稿子跌在地下,給一個女仆拿去加入柴裏去燒火,把他的數年心血,幾分鍾裏燒得幹幹淨淨!這當然使他失望得不可言狀,但是他卻不是因此灰心的人。又費了許多心血去搜集材料,重新做起,終成了他的名著。

就是一天用一小時工夫求學問,用了十二年工夫,時間與在大學四年的專門求學的時間一樣,在實際經驗中參證所學,所得的效益更要高出萬萬!

(原載1927年11月27日《生活》周刊第3卷第4期)

漫筆

鄒韜奮

記者近在編譯《革命文豪高爾基》一書,看到列寧對於黨內信仰搖動的分子之堅決的不肯遷就不肯妥協的精神,受著很深的感動。先是社會民主黨分裂而為兩派,一為樸列哈諾夫所領導的孟希維克派,一為列寧所領導的布爾希維克派。高爾基很想設法把這兩派團結起來,使全黨的力量不致分散,而得著更大的力量:極力主張列寧和孟希維克派的麥托夫等開一會議,商量辦法,列寧竟堅決的拒絕,甚至於說他寧願分屍四段,不願和這班人妥協。雖麥托夫譏笑他,說在俄國隻有兩個布爾希維克黨人,一是柯爾郎推,一是列寧自己,但他隻付之一笑,絲毫不為之遊移。後來在布爾希維克黨的自身,又有博達諾夫等一派人又以意見不合,分裂為“前進派”,高爾基又積極設法使他們重新結合,又被列寧嚴詞拒絕,連高爾基都被他責備一番!後來事實上是列寧看準了,孟希維克和前進派一班人都在理論上立不住,漸漸地退到暗淡無光的角落裏去了。

理論澈底,策略準確,然後以排除萬難堅定不移的勇氣和精神向前幹去,必有成功的一日;即最初同誌盡少,這種堅如金硬如鐵的同誌,一個可抵十個百個,內在的力量是異常偉大的。這是我所得到的最深刻的感想。糊裏糊塗地幹著,像“垃圾馬車,一樣地兼收並蓄,即一時好像轟轟烈烈,終必以虛偽的或盲目的信仰,被投機分子的盡量利用,徒然成為以主義(?)為幌子,以私利為中心的一團烏合之眾!

但是堅定不移的態度,必須出於理論上的澈底看清,策略上的澈底看準,然後才能在驚風駭浪中,拿定著舵,雖千轉百折,仍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才終有達到彼岸的時候。否則自己糊塗,還要強人也糊塗,這便是剛愎自用,結果反足以憤事,此即所謂差以毫厘,謬以千裏了。

(原載《生活》1933年4月8日第8卷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