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清晨,德軍從北麵、南麵、西麵對莫斯科發起了猛攻。
德軍人數雖多,可戰線拉得過長(長達1000公裏),兩翼的突擊部隊相距200公裏,兵力分散。而蘇軍則比較集中,可以集中局部地區的優勢兵力打擊敵人。
1941年12月6日早晨,朱可夫的西方方麵軍從莫斯科南、北兩麵開始了反攻,幾乎在同一時期,友鄰方麵軍積極配合,蘇德雙方展開了大規模的戰鬥。經過10天的激烈較量,使已經削弱和極度疲憊的德軍遭受了重大損失,在蘇軍壓力下節節後退。
希特勒得知德軍撤退的消息後大發雷霆,歇斯底裏地禁止前線部隊繼續後退,並答應補充部隊。
然而在蘇軍英勇無畏的進攻下,到12月底,德軍已經山窮水盡、走投無路了。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是德國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所遭到的第一次大失敗,它打破了希特勒“閃電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主義的鬥爭。[我還想知道]
莫斯科是蘇聯的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
朱可夫作為拯救莫斯科的英雄,在這場舉世聞名的戰役中名聲大振,被斯大林稱為“勝利的象征”。
斯大林格勒會戰標誌著蘇德戰爭的轉折嗎?
“閃電戰”美夢的破滅,使德軍無力在蘇德戰場上發動全麵進攻,希特勒被迫采取重點進攻的戰略,他把眼光盯上了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的如意算盤是先奪取斯大林格勒,占據這個重要戰略要地和戰略物資基地,然後由此北進莫斯科,對莫斯科形成夾擊之勢。
為減輕斯大林格勒方麵的壓力,9月3日早晨,蘇聯第一集團軍發起了反攻,但是隻前進了幾公裏就受到德軍的有力阻擊而被迫停了下來。
德軍用在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兵力有50多個師,他們擁有500輛坦克、1700門大炮和迫擊炮。在市區爭奪戰中,德軍在兵力和武器上是占優勢的。
很快,爭奪市區的激戰達到白熱化的程度,德軍不顧一切,一步步向市中心逼近。蘇軍似乎有些支持不住了,兵力每時每刻在減少。但是由於蘇軍在斯大林格勒人民群眾的支援和配合下,戰鬥意誌無比堅強,隻要德軍一向前推進,就要受到頑強的阻擊並付出沉重的代價。
經過連續13天的戰鬥,德軍在9月25日占領了市南和市中心的部分地區,並且前進到伏爾加河河南,幾乎每一個渡口都被德軍強大的火力控製著,斯大林格勒變成了一個大戰場,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巷戰在這裏展開了。
而隨著時間的拖延,敵人的補給將越來越困難,惡劣的天氣也將給他們造成極大的困難。
10月中旬,當德軍的進攻陷於停頓之時,斯大林格勒前線各方麵軍接到命令,停止一切具有攻勢的作戰行動,命令中詳細地講述了如何安排冬季的防禦,如何構築工事、如何在支撐點儲備糧食、彈藥等。與此同時,蘇軍正在秘密地把部隊不斷調往準備實施突擊的方向。
1942年11月19日7時30分,隆隆的炮聲宣告了西南方麵軍和頓河方麵軍開始進攻德軍,從此揭開了蘇軍大反攻的序幕。
蘇軍於1943年1月10日以5000門大炮轟擊包圍圈內的德軍,隨後坦克和步兵發起迅猛的衝鋒。德軍由退卻變成了無命令的逃跑,沿途丟下成千上萬的屍體被風雪和炮灰所掩埋。不到6天,德軍的陣地又縮小了一半。
到1月25日,德軍被擊斃、擊傷和被俘者已超過了10萬人。蘇軍又把包圍圈縮小到南北長20公裏、東西寬3.5公裏的地段上。
2月2日,被圍德軍全部投降和被殲滅,曆時200天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以蘇聯紅軍的英勇勝利而告終。斯大林格勒會戰標誌著蘇德戰爭的轉折,也標誌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從此,蘇軍開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德軍則逐步走向滅亡。
[我還想知道]
朱可夫精心的準備,設計了整套“包圍打援”方案,不僅打退了前來支援的德軍,還將包圍的德軍壓縮在了更小的範圍之內。
1943提1月24日,德軍元帥保盧斯再次電請希特勒允許立即投降,但是他得到的答複仍然是“不許投降,要死守陣地,直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