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龍先生的人品與學養2(1 / 1)

馬化龍先生的人品與學養2

馬化龍先生不但在教學上一絲不苟,在學術研究上同樣也是嚴謹平實,就和他做人一樣,不求華麗的外表,不求無謂的數量,更不會投機鑽營,自我炒作,以致沸反盈天。先生在學術研究上主要以中國美術史、西部石窟藝術和中國古代畫論為方向。在中國美術史方麵,先生傾畢生精力撰寫了《中國美術簡史》一書。該書雖然未能正式出版,卻有三、四個版本在全國範圍內風行。上世紀八十年代,四川美術學院、湖南師範大學、貴陽師範專科學校、寧夏大學、銀川師範專科學校等多所藝術院校和綜合院校的美術係科都以此書為教材。進入九十年代,該書又被定為甘肅省自學考試通用教材,隨後又被多次翻印,甚至被盜印。可以說,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至今,馬化龍先生的這本未正式出版的《中國美術簡史》在全國美術界有著極為廣泛的影響。該書在編寫上有著當代大部分教材都不具備的很多優點。首先,該書的容量並不比目前所見的各種教材少,但其篇幅卻不是很長(全書僅13萬字),且能做到重點突出而不減略,知識寬廣而不繁雜。既能給教、學雙方都留有一定的餘地,又能使學生在有限的時段內係統、完整地了解中國美術史上最重要的藝術門類、藝術流派、藝術家和藝術作品。其次,該書條理清晰,邏輯嚴密,對每一個時期、每一個重要的流派、畫家的藝術成就都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和總結,同時對每一章節都編寫了詳略得當的複習題,以便於學生的複習和記憶。第三,該書選圖精當,將中國曆代藝術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遴選出來,形成一部極為簡明的“中國美術圖史”。一個人隻要能將書中127幅圖片仔細閱讀,就會對中國美術發展的基本曆史狀況有一個非常係統的了解。有此三個顯著的特點,馬化龍先生的《中國美術簡史》不假良史之詞,不托飛馳之勢,定當能自傳於後。

在石窟藝術研究方麵,馬化龍先生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對西部石窟藝術與內地佛教繪畫之關係的研究上。他的《莫高窟220窟“維摩詰經變”與長安畫風初探》、《麥積山127窟“維摩詰經變”與顧愷之的畫風》、《絲綢之路東段的幾處佛教石窟》等論文,深入研究了西部石窟藝術在其創作過程中更多的受到內地和江南地區諸如顧愷之、閻立本等名家的影響,甚至有些畫稿可能就出自內地和江南大師之手。這些研究成果打破了以往石窟藝術研究隻停留在石窟內容的考證與簡單的風格描述方麵,為我國石窟藝術研究開創了新的探索領域。

在中國古代畫論的研究上,馬化龍先生對於二十四畫品與詩情畫意及荊浩《筆法記》中的“六法”與南齊謝赫的“六法”之關係等問題,也進行了深入地研究,引起了國內很多學者的關注與肯定。

馬化龍先生在退休以後,又投身於繪畫的創作之中。他的繪畫沒有時下創作的功利目的,沒有市場利益的驅動,而是如董其昌所說的:“以畫為樂寄,以畫為樂。”先生多畫梅、蘭、竹、菊 “四君子”題材,這是他寄情遣懷的最佳表現方式,是中國傳統文人畫精神的有力張現。多年來,無論是在教學、科研還是在繪畫創作上,先生都像一個默默的耕耘者,為我們的藝術教育事業和藝術研究事業不斷地奉獻。適值先生遺作展開幕之際,我僅借此短文緬懷先生,以慰先生泉下之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