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帷幄(3 / 3)

一條鞭法使官員難以再利用稅賦貪汙,減輕了貧民負擔,增加了朝廷歲入。而且是在權宦豪紳們能接受的範圍之內,這是比較務實的改革策略,要是真的頭腦一熱,想搞一刀切的還地於民,打土豪分田地,那自己就得先拉起一支隊伍上山打遊擊去了。

兩個人越越是開心,楊淩心中的思路也越來越清晰,他興奮地道:“的很好。現在焦閣老、楊一清他們應該已經下了衙門,我去城裏瞧瞧。和他們商議一下,這兩日就呈進給皇上”。

楊淩隻顧高興,卻沒注意所諫未受重視的阿德妮的幽怨。瞧著他匆匆起身離去,阿德妮更是一臉落寞……

******************

“皇上其實已經看過了這些條陣,正式上書不過是給下一個訊號,一個改製的訊號罷了。本國公負責清剿流匪,安置流民,在地方上所見所曆,深知不能使國富兵強、百姓樂業,則賊剿無止境,而不能革除弊病、推行新政,就不能富國強兵。

當今皇上年輕,正欲有一番大作為,各位大人都是柱國之臣,還請盡心竭力、各抒已見,咱們對這些諫疏最後再推敲一下,以便使新政能夠順利施行。劉大人,你有什麼看法?”

楊淩環目四顧,朗聲道。焦芳府上,幾位受邀的大人圍席而坐,正在就改革新政做最後的推敲。

端上台盤的永遠是做好了的菜,一件政策的推行和決策,無不是事先詳細的調查、研究、各方麵勢力的平衡、協調之後的結果。就象現在,楊廷和與楊一清不合,但他的勢力在內閣中占了兩席,對決策的施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盡管敲定的吏治改革對內閣極為有利,不會觸及他的權益,反而有所加強,但是事先瞞而不諭,把他排除在外難免要讓他產生隔閡,所以楊淩把戶部尚書劉忠也請了來。他是楊廷和的人,他在,就等於隨時把他議定的事情告訴了楊廷和。

這樣劉忠出來的意見,大家心照不宣,自然知道那就代表著楊廷和的意見,所以楊淩完,先瞧向他,想知道大學士楊廷和、梁儲的意見。

劉忠謙和地一笑道:“下官在翰林院時,隻知激揚文字、抨擊時弊,對一些視而不見無人去改的弊政存在感到不可思議,隻以為是朝官不務正業、貽忽職守,直到做了這戶部尚書,有心無力,舉步維艱,才知道積弊已深,非大刀闊斧難奏成效。

目前土地兼並嚴重,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北方韃靼、西有青海皆有異動,哈密駐軍進退兩難,南方土司爭權奪利,改製革新迫在眉睫,下官是深為讚同的。”

這就是權力分配的結果了,如果不然,縱然楊廷和心中讚同,難免也要加以刁難,楊淩聞言甚是喜悅,隻聽劉忠道:“下官隻有一個建議,巨紳財主們貪占的田地,可以迫其退還分農民,此外他們固有的土地不管有多少、包括那些瞞稅未報的田產,隻能加強管理,給予征稅罰款,而不能沒收分給平民。

一條鞭法,對於有地貧民有極大好處,但是卻不及於無地農民,流民是禍亂之源,又不能不解決這個問題。下官以為,現在工商展、開海通海、互市通商、關東移民可以解決一大部分流民,清丈出來的貪占土地返還可以解決一部分。

此外,就要請兵部6大人多費心了,兵製改革,衛所撤消,要注重清理出來的軍田屯田的清丈管理,這大片土地還可以安置一部分流民。到那時,縱然還有流民也數量有限難成氣候,除非出現巨大的災**,而朝廷無力賑濟,否則再也不會出現一人登高一呼,萬眾響應造反的局麵了。”

楊淩微微頷,心道:“這必是出自楊廷和的籌劃了,此人倒是很務實,能夠兼顧各方麵的利益,沒有太激烈的政策招致各方麵的反對,又能有效解決問題,果然是個幹才”。

最新下載,盡在手!網!

6完擔心地道:“一條鞭法雖然會讓權紳們有些損失,但是開明士紳、守法士紳原本就照田畝數納稅,基本沒有任何影響,由於折銀納稅,不用以官價抵糧入庫,他們所獲還而更多,是會擁戴此策的。下官以為影響的隻是那些平素瞞地漏稅的豪紳權貴。

這部分人不滿那是一定的了,不過通過整頓吏治能夠抵消一部分官宦世家的阻力,再加上這次流民造反的觸動,他們中的大部分會響應的。要真正難以觸及的,該是那些王侯公卿。真要實行起來,國公爺,一定有人會做手腳的”。

楊淩淡淡一笑道:“這個,我已經猜到了,一手胡羅卜、一手拿大棒。我原就沒指望好好商量的就讓所有人同意,有些人,隻不過是隻儆猴的雞,那麼何妨拿來試刀呢?”

6完點頭道:“國公爺剿匪先肅政,這是正本清源之策,皇上也有心作為,下官自然竭盡全力,隻是現在正在用兵,此時改革兵製易使軍心動搖,不可不慮,而軍隊**、屯田流失,又牽涉到吏治和土地改製,幹係重大,下官苦思良久,覺得可以取一折衷之法……”

他撚須看看前任兵部尚書楊一清,道:“兵製改革,下官以為可以從十二疏中抽離出來,緩緩行之,慢火燉湯,做而不宣。現在各地團練戰力不在衛所兵之下,甚至還要強出幾分,朝廷不妨詔令各地巡撫,擴充團練、整飭軍備。

現在不是流民四起嗎?可以改變團練隻招本地兵員的的規定,吸納一部兵流民入伍,這樣兵員素質得到保證,又使反賊沒有流民可用,戰事結束後,再宣布改屯田養兵為募兵,那些久已不願當兵甚至尋機就會逃走的衛所兵固然欣悅服從,軍隊兵員的缺口也可以立即用已經訓練有成的團練兵補充進去,募兵製就能既快又穩的推行開了”。

楊一清帶兵久矣,他一直在邊軍隊伍供職,而邊軍大部分是采用募兵製,兵員本來就不限定於當地人,所以他略一思忖之下,點頭讚成道:“徐而圖之,從容兵備,本官以為可行。隻是應令各地兵備道、團練使要加強兵員勘察,不要把一些痞氣重、有前科的人招進隊伍”。

6完笑道:“楊大人放心,現在匪患四起,新的團練部隊建立後,是要參予圍剿流匪的,在戰事中,兵員是否合格,自可受到斟別勘驗”。

焦芳見無人再反對,便把這一條也記錄在案,禮部尚書王華道:“治國理政不外乎謀求富強大事,但是士子文人所尊崇者,多是宋朱理學,宣揚心外無物,不假外求,這樣的人做了官是不重國計民生的,他們誇誇其談,談玄虛,鄙薄民生實事,以清談誤國。

下官以為,可以集中一批鴻學大儒、退仕官員,總結例代興亡盛衰的教訓,提倡法製無常,近民為要,古今異勢,便俗為宜的學,以使各級官員摒棄舊規,以富國強兵為要任務,掃無用之虛詞,求躬行之實效,把治學理政與解決國計民生結合起來,掃清輿論壓力”。

楊淩欣然稱是,道:“不錯,王尚書所言甚是,今年秋闈,科舉考試要增加時策政論的份量,減少詩詞歌賦的占比。今後試題也要這樣,學子們為了能夠考中,就會注重實事、關心民生國事。依我看這件事才是禮部頭等大事,務必要從根上改變虛華不實的清談之風,給朝廷多培養些真正的能臣幹才,而不是冬烘道學”。

眾官員群策群力,對準備推行的新政最後梳理了一遍,這才紛紛告辭。

焦芳把記載著各方麵、各利益團體意見的冊子收起來,對楊淩道:“國公,新策推出不難,難在施行上。這些大政策略,內閣和六部還有科道都是讚同的,而且皇上非常支持,為的又是解決朝廷各方麵的弊政,理由冠冕堂皇,反對者很難把他們的反對意見擺上台麵。

可是這些變革,無論哪一條都牽涉到許多人的利益,每條路上都有那麼幾隻大老虎,大老虎攔路不倒,餘者就會紛紛仿效。那麼無論國策多麼完善,隻有滿盤皆輸一途。”

楊淩道:個我是有所預料的,莫看是皇上讚成,內閣推行,條條路路都應該很順暢才是,不過難免有些人心存僥幸,而且會推出幾個大人物來網文字閱讀及下載。